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翠红

作品数:42 被引量:21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心肌
  • 10篇起搏
  • 9篇心肌病
  • 9篇肌病
  • 9篇除颤
  • 8篇心脏
  • 8篇血管
  • 8篇除颤器
  • 7篇植入
  • 7篇转复
  • 6篇心律
  • 6篇型心
  • 5篇心血管
  • 5篇植入型
  • 5篇室性
  • 5篇肥厚
  • 4篇心动过速
  • 4篇心律转复
  • 4篇心律转复除颤...
  • 4篇预后

机构

  • 15篇中国医学科学...
  • 13篇中国医学科学...
  • 7篇北京协和医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郑州市第五人...
  • 1篇淄博市中心医...
  • 1篇北京核工业医...

作者

  • 40篇侯翠红
  • 26篇张澍
  • 23篇浦介麟
  • 16篇楚建民
  • 16篇华伟
  • 10篇陈柯萍
  • 8篇任晓庆
  • 6篇王靖
  • 4篇牛红霞
  • 4篇樊晓寒
  • 3篇冉玉琴
  • 3篇裴娟慧
  • 3篇乔树宾
  • 3篇楚建民
  • 3篇方丕华
  • 3篇郝素芳
  • 3篇张竞涛
  • 3篇申玉静
  • 2篇马坚
  • 2篇梁涛

传媒

  • 8篇中华心律失常...
  • 8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中国分子心脏...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航天工业...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护理学报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MNA c.1357C>T突变致肌营养不良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2022年
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EDMD)是一种罕见的肌营养不良类型,以早期出现肘部屈肌、颈部伸肌和小腿腓肠肌挛缩,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受累为主要表现[1]。心脏受累是EDMD的主要致死因素,约半数患者可发生猝死[2],常表现为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肌病[3]。治疗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药物、起搏器植入、ICD/CRT植入等。与其他基因突变所致EDMD相比,LMNA基因突变所致的EDMD心脏受累程度更严重[4],对LMNA基因突变所致EDMD心脏受累报道较少。
贺小涵侯翠红
关键词:心脏受累房室传导阻滞肌营养不良屈肌伸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更换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特殊时期该类患者的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2020年2月10日至4月10日COVID-19疫情期间接受起搏器及除颤器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2019年同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年龄(68.2±7.8)岁,男5例(38.5%),11例(84.6%)患者来自北京地区。5例(38.5%)患者合并黑矇/晕厥史且为起搏依赖,8例(61.5%)患者达到择期更换适应证(ERI)或耗竭期(EOL),未达到ERI或EOL者CIED电池剩余时间(2.3±1.0)个月。3例起搏依赖患者达到ERI。12例(92.3%)患者进行了单腔心室起搏器(VVI)或双腔起搏器(DDD)更换,1例(7.7%)患者进行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更换。与2019年同期相比,CIED更换数量明显下降,更多患者来自北京地区,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ERI或EOL比例[15(38.5%)对8(61.5%), P=0.201]更高以及CIED电池电量剩余时间[(5.5±3.5)月对(2.3±1.0)月, P=0.001]更短。 结论:在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应针对性筛选需紧急行器械更换患者,对合并黑矇或晕厥史、起搏依赖以及达到ERI/EOL的患者,特别是已达到ERI/EOL的起搏依赖患者,应优先进行CIED更换以最大化保证患者安全。
蔡迟牛红霞华伟任晓庆申玉静张竞涛侯翠红唐闽张澍
关键词:电池耗竭
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预后分析
2014年
目的 分析孤立性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确诊的34例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患者分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组和非室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患者临床事件.结果 入选时室速组和非室速组在左心室大小及LVEF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2.92年,室速组死亡5例,非室速组死亡2例,死亡患者的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73mm,LVEF0.31.室速组有6例患者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随访期间4例发生持续性室速,其中3例患者ICD正确识别并电除颤治疗分别为2次、2次和8次;1例患者ICD正确识别并电除颤治疗1次,误识别2次.结论 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患者预后与LVEDD、LVEF及室速相关.
侯翠红刘娜娜楚建民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心肌致密化不全室性心动过速预后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更换术中召回除颤导线的参数及性能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除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 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 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 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 P<0.01)。 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牛红霞蔡敏思张妮潇申玉静陈柯萍任晓庆侯翠红樊晓寒华伟张澍
关键词:起搏参数
口服袢利尿剂剂量与慢性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率的关系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研究口服袢利尿剂剂量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入选并随访1197例(1120例获得用药资料)慢性心衰患者.男性占81.7%,平均年龄56.5±13.6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6±8.9%;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先比较不同口服袢利尿剂剂量(0、≤20、20~40、>40mg/日呋塞米当量)人群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分布的差异,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对不同剂量人群的生存率进行描述及比较,多元Cox回归用于分析口服袢利尿剂剂量是否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完成随访1025例(失访率14.4%),死亡360例(35.1%);随访中位数44个月。平均袢利尿剂剂量34.26±2.67mg/日呋塞米当量。应用不同袢利尿剂剂量的心衰患者在合并症、血压、LVEF、多种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剂量心衰人群的死亡率分别为19.2%、29.6%、39.8%及55.4%,随着袢利尿剂应用剂量增加而增高(P<0.001);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口服袢利尿剂剂量与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剂量每增加10mg/日呋塞米当量,心衰死亡风险增加1.072倍(P<0.001)。服用≤20mg/日、20-40mg/日及>40mg/日呋塞米当量心衰人群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未服用者的1.575倍(P=0.023)、1.958倍(P=0.001)及2.543倍(P<0.001)。结论虽然年龄、体重指数、LVEF、合并室速、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应用袢利尿剂剂量、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均与心衰预后相关。应用袢利尿剂且随着剂量增加,心衰的死亡风险增高。
郝素芳侯翠红裴娟慧冉玉琴张澍浦介麟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率袢利尿剂
心律失常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了解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住院的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睡眠质量,以PSQI>7分定义为睡眠障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492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278例(278/492,56.5%),年龄(55.49±14.93)岁。PSQI为(6.58±4.14)分,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4.1%(168/4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76,95%CI 1.17~2.66,P=0.007)、年龄(OR=1.75,95%CI 1.01~2.77,P=0.018)、焦虑(OR=3.72,95%CI 2.24~6.19,P<0.001)、抑郁(OR=1.82,95%CI 1.15~2.88,P=0.010)对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有显著影响。女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男患者[41.6%(89/214)对28.4%(79/278),χ^(2)=9.33,P=0.002]。≤65岁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低于>65岁患者[31.3%(112/358)对41.8%(56/134),χ^(2)=4.79,P=0.029]。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有焦虑情绪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无焦虑情绪患者[61.7%(71/115)对25.7%(97/377),χ^(2)=50.82,P<0.001],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有抑郁情绪患者睡眠障碍比例显著高于无抑郁情绪患者[50.0%(86/172)对25.6%(82/320),χ^(2)=29.56,P<0.001]。结论心律失常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与年龄、性别、焦虑、抑郁等密切相关。
胡立星刘小宁任晓庆贾玉和楚建民侯翠红王靖牛红霞张竞涛赵青孙旭叶蕴青唐闽华伟
关键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后乳头肌室性早搏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因其体表心电图与左后分支参与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样,都表现为心电轴左偏,伴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被误认为分支室早。为了明确二者起源点的异同,我们采用术中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来实时监测消融靶点的确切解剖位置。方法选择3例频发室早患者(男2例,女1例),平均24h室早30000多次,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脏结构异常。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XP)指导下,跨主动脉瓣逆行送入3.5mm冷盐水磁定位标测电极导管于左心室,以激动标测构建左心室内膜图。以室早时提前最多;起搏时能得到12/12导联一致的QRS波以及放电20S内室早逐渐减少和消失作为理想靶点标准。在理想靶点确认后,经ICE确认消融导管在左心室内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和分析其局部双极电位图。以既往消融成功的经典左后分支室速作为对照,比较两者之间心电图的异同,为以后的标测和消融提供真实可靠的参照。结果ICE证实该3例室早靶点均位于左心室后乳头肌根部或中段,其解剖位置与左心室特发性室速靶点明显不在同一位置,其消融位点较特发性室速更靠心尖部;其局部双极电位在窦性心律时偶尔也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但在早搏时都不能记录到浦肯野电位,说明其为肌源性起源,而特发性室速靶点无论窦性心律下还是室速时均可记录到清晰的浦肯野电位;体表心电图尽管可鉴别的特征不多,但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早较特发性室速胸前导联(V:~V。导联)QRS时限明显增宽(前者平均124ms,后者仅86ms),R/S≤1移行也早于特发性室速(后乳头肌室早在V,导联移行为R/S≤1,特发性室速在V,导联才移行为R/S≤1)。消融10余小时后,室早复发。1个月时复查动态心电图,2
贾玉和方丕华任岚刘铮唐闽侯翠红马坚楚建民张澍欧阳非凡吕秀章
关键词: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
抑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被引量:4
2000年
在临床实践中,本人感到抑郁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普遍,一些自觉症状明显的病人,尤其是具有冠心病的症状,如心前区疼痛、烦躁等不适,而辅助检查如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为阴性的病人,临床上对此类病人重视程度较低,往往认为仅是抑郁症的表现,治疗上没有采取完整、科学的方案,造成治疗不足.从目前人们对抑郁与心血管疾病相互影响的研究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心血管疾病可以引起抑郁或加重抑郁,反之,抑郁可以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中。
侯翠红
关键词:抑郁心血管疾病预后
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单中心病历资料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并发心内膜炎而危及生命。本研究针对囊袋感染的治疗及效果进行了总结。方法纳入2002年至2008年院内顺序收治的5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分析影响首次手术即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囊袋感染首次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52例,平均年龄60.6±17.2岁,男性31例。53.9%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30.8%合并2型糖尿病;末次手术距首次诊断囊袋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71.9±790.8天,其中42.3%的患者首次囊袋感染发生于末次手术1年以上。50%的患者为首次置入起搏系统后出现囊袋感染,这些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比例有高于二次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组的趋势(p=0.06),包括年龄在内的其他临床特征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诊断感染患者进行清创术后复发的危险性仅与是否移除整套起搏系统这一治疗措施呈负相关(RR0.11,95%CI,0.02-0.51,p<0.01)。结论针对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处理只有完全移除整套起搏系统才是真正有效地治疗方法。
王靖陶燕华伟侯翠红任晓庆陈柯萍楚建民浦介麟王方正张澍
关键词:起搏器囊袋感染
32例孤立性左心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的临床分析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效果的随访
目的:分析孤立性致密化不全心肌病临床特点,随访因晕厥植入ICD患者的疗效.方法:32例孤立性左室致密化不全患者分为室速组和非室速组,对比两组致密化不全的部位、左室大小及左室收缩功能(EF).随方患者临床症状及ICD植入患...
侯翠红刘娜娜楚建民浦介麟张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