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 作品数:15 被引量:55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理学 更多>>
^13N—NH3·H2O联合^18F-FDG显像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胶质瘤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13N-NH3·H2O联合^18F—FDGPET/CT显像在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瘤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就诊的10例PCNSL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43—74(59.10±12.47)岁]和15例胶质瘤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14~72(46.73±19.61)岁]进行^13N-NH3·H2O和^18F—FDGPET/CT显像。以肿瘤与脑灰质摄取比(T/G)评价肿瘤的放射性摄取量。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肿瘤对显像剂的摄取差异,通过判别函数分析两者联合的诊断效果。结果PCNSL组^18F—FDG的T/G值明显高于胶质瘤组,分别为3.27±1.21和1.57±0.39(t=5.630,P〈0.001),而PCNSL组^13N—NH3·H2O的T/G值明显低于胶质瘤组,分别为1.43±0.26和2.12±0.69(t=-3.551,P〈0.01)。相对于^13N—NH3·H2O的T/G值,所有PCNSL病灶(14个)均表现为高的^18F-FDGT/G值,而77.8%(14/18)的胶质瘤病灶则显示相反的结果。利用判别函数分析,2种显像剂联合对肿瘤分类的整体准确性达96.9%(31/32),仅1例胶质瘤病灶误判为PCNSL。结论^13N-NH3·H2O联合^18F-FDG有助于鉴别PCNSL和胶质瘤。 刘玉博 史新冲 易畅 王晓燕 陈志丰 张冰 何巧 张祥松关键词: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神经胶质瘤 脱氧葡萄糖 18F—FDGPET/CT显像预测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复发价值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初步探讨氟脱氧葡萄糖18F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PET)/CT显像在预测肝细胞肝癌(HCC)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HCC患者肝移植前的18F-FDGPET/CT检查结果及肝移植后随访结果,根据肝移植受者预后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根据病灶对FDG的摄取情况,将患者PET/CT检查结果分为PET阳性和阴性;利用PET/CT检查结果计算原发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Tsuvmax)/正常肝实质本底最大标准摄取值(Bsuvmax),即靶/本值(T/B值),据此将患者分为T/B值≤1.15者和T/B值〉1.15者,均统计患者的肿瘤无复发存活率。结果随访期内,52例中25例(48.1%)复发,27例(51.9%)未复发。复发组的T/B值为2.51±0.95,明显大于未复发组者的1.37±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P〈0.001)。PET阴性组和PET阳性组的0.5年、1年、2年和3年肿瘤无复发累积存活率分别为100.0%、92.3%、92.3%和92.3%以及89.7%、59.0%、43.6%和35.7%,PET阴性组高于PET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8,P=0.003)。T/B值≤1.15组和T/B值〉1.15组的0.5年、1年、2年和3年肿瘤无复发累积存活率分别为100%、92.3%、92.3%和92.3%以及89.5%、59.7oA、42.1%和33.7%,T/B值≤1.15组高于T/B值〉1.1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P=0.00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于预测HCC肝移植术后复发具有一定价值。肝移植术前18F-FDGPET/CT显像阴性、T/B值≤1.15的HCC患者,其术后复发的概率相对较低,而18F-FDGPET/CT显像阳性、T/B值〉1.15的HCC患者,其术后复发的概率相对较高。 许泽清 张祥松 张林启 何巧 张冰 王晓燕 陈志丰关键词:肝细胞癌 肝移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复发 ^(99)Tc^m-MDP 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骨盆不全骨折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99 )Tc^m-MDP 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骨盆不全骨折(PI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宫颈癌放疗后疑似PIF患者的全身显像(WBS)和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资料。以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及随访(>12个月)结果作为最终诊断PIF的标准,比较WBS、SPECT/CT对PIF的诊断效能。结果37例患者共50个骨盆病灶,最终诊断PIF 42个(30例)。WBS诊断PIF的灵敏度为45.24%(19/42),特异度50.00%(4/8),准确率46.00%(23/50);SPECT/CT诊断PIF的灵敏度为92.86%(39/42),特异度75.00%(6/8),准确率90.00%(45/50);SPECT/CT诊断宫颈癌放疗后PIF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高于WBS(χ~2=22.28、22.24,P均<0.01),但二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99 )Tc^m-MDP SPECT/CT可用于诊断宫颈癌放疗后PIF。 张汝森 张林启 何巧 李伟 李雯 任志刚 张书旭关键词:骨盆 放射性核素显像 再生障碍性贫血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分析 张冰 王晓燕 陈志丰 何巧 史新冲 易畅 罗淦华 岳殿超 张祥松^(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骨外肿瘤患者94处病灶,观察其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表现,并分析二者联合诊断效能。结果单纯全身骨显像准确诊断52处骨外肿瘤,准确率55.32%(52/94);其余42处病灶中,35处(35/94,37.23%)因影像学表现与骨骼存在重叠而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7处(7/94,7.45%)因病灶^(99)Tc^(m)-MDP摄取低于邻近骨骼而致漏诊。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全部94处骨外肿瘤,准确率100%(94/94)。94处病灶中,49处接受病理学检查,其中33处(33/49,67.35%)病灶内见粗大钙化、9处(9/49,18.37%)见细微钙化;CT检出61处(61/94,64.89%)钙化,未显示9处细微钙化。结论^(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可提高诊断骨外肿瘤的准确性。 张林启 黄培莉 何巧 李淑仪 张静 马立武 彭浩 张汝森关键词:99M锝美罗酸盐 放射性核素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基于18F-FDGPET/CT显像结果分析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2014年 目的基于肝移植术前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PET/CT)结果探讨影响肝细胞癌(HCC)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2年11月接受肝移植的54例HCC患者。单因素分析中,存活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方法,存活率的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ROC曲线探讨18F-FDGPET/CT显像的靶/本(T/B)值影响术后HCC复发的最佳临界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54例受者随访期间共出现肿瘤复发26例(26/54,48.1%),全组受者术后0.5、1、2、3和4年的累积肿瘤无复发存活率分别为92.6%、66.71%、52.2%、49.1%和49.1%;单因素结果显示,影响HCC肝移植受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因素为PET显像(P=0.003)、肿瘤最大直径(P〈0.001)、肿瘤数目(P=0.001)、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P〈0.001)、肿瘤分级(P=0.01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B值=1.69是影响HCC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B值(相对危险度=14.377,P〈0.001)和术前AFP水平(相对危险度=3.124,P=0.012)是影响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8F-FDGPET/CT的T/B值〉1.69、术前AFP水平〉400μg/L等生物学因素是影响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许泽清 张林启 何巧 张祥松关键词:肝细胞癌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复发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纹状体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s)和纹状体部位的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前瞻性招募29名健康受试者[男16名,女13名,年龄(48.8±14.2)岁]和67例PD患者,PD患者包括31例改良Hoehn-Yahr(mH-Y)Ⅱ期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53.4±8.5岁)]、36例mH-YⅢ期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63.1±8.2岁)]。所有受试者均行18F-氟丙基-(+)-二氢丁苯那嗪[18F-FP-(+)-DTBZ,18F-AV133]PET/CT检查,以枕叶皮质为参照区,测定纹状体各亚区的特异性摄取比值(SURs)。PD患者的NMSs通过临床量表进行评估。组间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最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来评估纹状体SURs与临床NMS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NMSs统计结果发现,改良mH-YⅡ、Ⅲ期PD患者之间抑郁[(3.51±1.34)与(11.36±3.87)分]、焦虑[(2.35±1.45)与(6.00±3.32)分]、睡眠障碍(132.90±12.26)与(110.34±19.69)分]及生活质量[(7.58±3.37)与(24.01±10.15)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10.573~5.439,均P<0.05),但2组间认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7,P>0.05)。健康受试者纹状体SURs为1.28±0.22,mH-YⅡ期与Ⅲ期患者纹状体SURs分别为0.65±0.16和0.31±0.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1,P<0.05),mH-YⅡ期与Ⅲ期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9.116,P<0.05)。除认知评分外,PD患者NMSs其余评分均与纹状体SURs相关(r值:-0.647~-0.426,均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纹状体SURs是预测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及PD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分的最佳变量(R2值:0.234、0.378,均P<0.001),对侧尾状核SURs是预测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评分(R2=0.402,P<0.001)的最佳变量,对侧壳核的SURs是预测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评分(R2=0.204,P<0.001)的最佳变量。结论PD患者纹状体VMAT2减少与NMSs之间具有相关性 申婉晴 史新冲 张冰 何巧 罗淦华 易畅 张祥松关键词:帕金森病 纹状体 氟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18F-DOPA脑PET显像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18F-多巴(18F-DOPA) PET显像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诊断和病情严重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间38例早期[Hoehn-Yahr(H-Y)分级1~2级]PD患者(男24例、女14例,年龄34~74岁)和5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45~65岁)的18F-DOPA PET显像资料,分析两者纹状体对18F-DOPA的摄取情况,计算并比较纹状体-枕叶摄取比(SOR)。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 Ⅲ运动评分和H-Y分级对PD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处理数据。结果对照组双侧壳核与尾状核18F-DOPA的SOR分别为2.50±0.24和2.61±0.23。PD患者起病同侧及对侧壳核SOR分别为2.02±0.27和1.80±0.26,低于对照组(t值:-4.006和-5.440,均P〈0.01);起病同侧及对侧尾状核SOR分别为2.16±0.32和2.08±0.28,也低于对照组(t值:-2.990和-4.047,均P〈0.01)。PD患者起病对侧壳核和尾状核SOR也低于起病同侧脑区(t值:-6.431和-3.837,均P〈0.01)。纹状体中壳核、尾状核SOR与病程、H-Y分级及UPDRS Ⅲ运动评分呈负相关(r值:-0.526~-0.369,均P〈0.05)。结论18F-DOPA PET显像能反映黑质纹状体神经元的变化特性,可作为PD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价的重要方法。 易畅 史新冲 冼文彪 罗淦华 何巧 唐刚华 陈玲 张祥松关键词:帕金森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左旋多巴 同位素 内源性谷氨酰胺合成在C6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13N-H3对胶质瘤的检测 何巧 史新冲 易畅 张祥松SDHx基因突变引起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1年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chromocytomes and paragangliomas,PCC/PGL)是分别产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和自主性副神经节的、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腺肿瘤,部分PCC/PGL由基因的突变引起。PCC/PGL具有广泛的遗传异质性,有20多个易感基因的突变可引起PCC/PGL。易感基因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基因,如SDHx(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VHL、PHD2、FH、IDH、HIF2A和MDH2通过"伪缺氧"信号转导通路使嗜铬细胞发生转化,第二类基因,如RET、NF1、KIF1Bβ、MAX和TMEM127等,则通过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使嗜铬细胞发生转化。本文综述了SDHx(包括SDHD、SDHC、SDHB、SDHA、SDHAF1和SDHAF2基因)引起的PCC/PGL的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遗传异质性以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尚未完全揭晓的PCC/PGL发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对研究PCC/PGL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及其诊断、病情恶化风险评估和发现潜在的治疗手段有所启示,也可以为临床遗传咨询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申婉晴 史新冲 张冰 何巧 张祥松关键词:基因型 表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