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琴
- 作品数:19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解构主义视角下文本意义的增值研究——以影视片名翻译为例
- 2014年
-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意义解读模式,认为一切符号意义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被暂时确定,在不断地区分和延搁中出现新的意义,文本意义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影视翻译文本更具"开放性"和"异质性",特别是在片名翻译中意义增值绝非伴生现象,而是译者为了达到传播效果而进行的主观创造。为了更加符合译语受众的审美要求、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影视翻译在坚持情感共鸣、文化接近、信息减损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意义增值。
- 黄晓琴
- 关键词:德里达影视翻译
- 我校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调查被引量:3
- 2005年
- 本文概述了“自主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态度”、“独立学习的习惯”以及“他们对自己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责任”进行调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 黄晓琴
-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
- 试论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被引量:5
- 2011年
-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中把国际传播人才视为我国未来广电行业第三大紧缺人才,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成为中国传播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国际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根本。
- 黄晓琴
- 对外传播中翻译的“主体性”思考被引量:1
- 2009年
- 在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交流的国际化背景下,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不仅影响信息传播的流量和走向,更是沟通文化的桥梁。为了确保对外宣传的传播效果,翻译工作者要坚持以传播文化和传达信息为己任,发挥传播者在信息选择、观点表达、流量控制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兼顾受者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把受众"可接受性"置于主导地位。
- 黄晓琴
- 关键词:外宣翻译主体性
- 跨文化语境下电影文本解读
- 2010年
- 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意义理解模式,认为在文化语境中,文本是开放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取决于读者(或观众)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想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在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在跨文化语境中,影响电影文本解读和接受的因素是:字幕翻译;画面、音乐等非文本因素;文化认知和审美情趣。观众的"接受"是衡量跨文化传播的第一要旨,只有接受,才能做到文化的传播。
- 黄晓琴
- 关键词:阐释学文本意义
- 从“情境认知”谈英语第二课堂设计被引量:1
- 2006年
- 语言学习的“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或近乎真实的现实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着力突出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下的协作,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与信息的转化和储存,还激发了学习者积极情感,强化学习的动机。现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了英语第二课堂的具体设计,指出为了强化认知、加快习得,应该开展有效的自主性网络学习和英语课外活动。
- 黄晓琴
- 关键词:情境认知语言环境英语第二课堂
- 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中心被引量:10
- 2005年
- 当今教育者的任务不只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习者发展学习技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强调的是一种担负起自己学习责任的能力,体现了以学习者为本原则、学习环境优化原则和多维信息输入原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在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材料等方面。自主学习中心是一个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它的功能是提供了自主学习材料以满足独立学习者的使用要求,通过鼓励学习者发展个人学习策略、反思学习过程及承担责任等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自主学习中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快语言习得,而且也符合高校发展的现状。
- 黄晓琴
- 关键词: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环境
- 美国国会辩论中关于气候变化话语建构被引量:3
- 2019年
- 气候变化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全球议题,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美国历届政府应对政策多变,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是各方博弈的结果。美国国会在气候变化问题的辩论一直持续不断,制约了政府的决策。本研究收集了美国国会2001-2017年关于气候变化的辩论转写文本,从话语分析的视角,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主题词和检索行的分析,探讨美国国会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言语行为和话语实践,剖析争议焦点和话语策略,解读其政策摇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 黄晓琴
- 关键词:话语研究语料库美国国会气候变化
- 新浪微博中的“中国梦”话语分析及启示被引量:6
- 2015年
-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两年来,“中国梦”由一个新词、一个新概念,逐渐成为凝聚中国奋进的精神力量,成为新一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话语体系,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反响。本文以新浪微博为平台,借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从民众层面探讨“中国梦”话语体系的特征,挖掘“中国梦”话语传播的启示。
- 钱毓芳黄晓琴李茂
- 关键词:话语分析中国梦话语体系语料库研究伟大复兴
- “一带一路”中亚五国现代名人传记出版的主体间性探析
- 2023年
-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文化交流顺利开展,但比起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交流,文化合作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传播的实践中经常出现主体模糊、客体缺席等问题,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推行西方主体性范式而导致话语霸权桎梏与文化认同缺失。“主体间性”强调本国传播者与跨国受众主体性的并存,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平等对话,有助于实现国际传播中不同文化的相遇、关联、交换与认同。传记具有较强的文本可读性与文化承载力,传播者在传记创作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主体间性”,发掘两国文化可能存在的意义共享空间。“一带一路”中亚五国现代名人传记的出版和研究,凸显了主体间性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 黄晓琴陈林炯
- 关键词:中亚五国一带一路名人传记主体间性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