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林

作品数:34 被引量:24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岩石
  • 7篇岩石圈
  • 7篇数值模拟
  • 7篇值模拟
  • 5篇地震
  • 5篇岩浆
  • 5篇盆地
  • 4篇应变速率
  • 4篇热流
  • 4篇俯冲
  • 4篇变速率
  • 3篇地震信号
  • 2篇底侵
  • 2篇地壳
  • 2篇地幔
  • 2篇东南
  • 2篇岩浆底侵
  • 2篇岩石圈减薄
  • 2篇源岩
  • 2篇时频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精...

作者

  • 28篇陈林
  • 12篇宋海斌
  • 2篇宋洋
  • 2篇陈林
  • 2篇赵长煜
  • 2篇孟庆任
  • 2篇王振华
  • 1篇张功成
  • 1篇张中杰
  • 1篇田小波
  • 1篇范蔚茗
  • 1篇许鹤华
  • 1篇陈赟
  • 1篇陈赟
  • 1篇单竞男
  • 1篇许厚泽
  • 1篇武国利
  • 1篇刘一峰
  • 1篇王恺
  • 1篇黄兴辉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0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界驱动对流与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二维热-力学模拟被引量:3
2020年
古老克拉通与相邻的年轻活动带之间通常存在着岩石圈厚度的突变,二者之间温度和密度的横向差异能引发小尺度地幔对流(边界驱动对流).在这里我们利用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克拉通与活动带之间的岩石圈台阶引发的边界对流及其在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中的作用.模拟结果显示:在同等初始条件下,边界对流对克拉通的改造作用取决于克拉通岩石圈自身的性质及其与周缘物质的物性差异.当克拉通岩石圈密度相对较大时,高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抵御边界驱动对流的能力强,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仅局限于边缘.而低强度的克拉通岩石圈抵御边界驱动对流的能力弱,克拉通岩石圈在下降流的作用下被逐渐侵蚀,从而造成了克拉通岩石圈的大规模减薄.当克拉通岩石圈的密度相对较小时,无论克拉通岩石圈的强度高低,低密度的克拉通岩石圈都很好的抑制了边界驱动对流的影响,上升流驱使克拉通岩石圈边缘流向活动带岩石圈的底部,岩石圈减薄仅发生在边缘.太古代的华北克拉通被显生宙的活动带所围限,其岩石圈减薄最早发生在北缘和东缘,且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认为边界驱动对流可能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岩石圈减薄的启动过程中,但不排除其他多元机制的共同作用.
刘丹红陈林
关键词:岩石圈减薄数值模拟克拉通
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被引量:41
2011年
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的大陆边缘,本文在此地区选取了13条典型剖面,进行了构造沉降史和热史的模拟,初步探讨了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其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存在两次热流升高过程,分别为始新世(56.5~32 Ma)和渐新世(32~23.3 Ma).琼东南盆地存在三期加热和两期冷却过程,始新世盆地热流缓慢升高,渐新世西部地区热流持续升高,而东部地区热流升高持续至16 Ma,并在5.4 Ma以来存在一期快速沉降,由西向东加热事件逐渐变弱.南海北部陆缘存在多期次裂谷作用、热流升高的特征;"热沉降"阶段也非完全处于热衰减期,晚期也存在热流升高的加热事件,这些都有别于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热演化模式.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
基于Morlet小波匹配追踪算法的地震时频属性提取被引量:20
2008年
由于地震信号不可避免地含有各种噪声,而瞬时频率对噪声敏感,容易造成假象。本文讨论基于Morlet小波匹配追踪算法的时频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取的瞬时频率等时频属性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文中给出具体算法流程,合成数据试算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均表明,利用本文方法提取的时频属性在识别海底浅层气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陈林宋海斌
关键词:MORLET小波
张裂大陆边缘形成演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09年
本文在等黏态角落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升离散地幔流场,将该流场作用于大陆岩石圈底部,能解释岩石圈减薄、裂解并最终形成海底扩张和张裂大陆边缘等一系列过程.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岩石圈在上升离散地幔流的作用下发生依赖于深度的伸展减薄,表现为不同深度的拉张因子不同,地表热流显著升高,热扰动引起的均衡调整造成地表沉降,同时热扰动造成岩石圈流变强度尤其是在变形中心处显著减小,脆性变形临界深度变浅,而韧性变形范围扩大.在上升离散地幔流的持续作用下最终导致大陆裂解,岩石圈地幔出露,形成海底扩张和张裂大陆边缘.
陈林宋海斌许鹤华刘洪
关键词:热流沉降
岩浆底侵的热-流变学效应及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启示
岩浆底侵在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二维热传导方程模拟不同规模的地壳底侵产生的热.流变学效应,以及幔源岩浆温度和含水量对底侵厚度的影响;并以现有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为约束,...
王振华陈赞陈林宋海斌
关键词:岩浆底侵热传导温度含水量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南海张裂大陆边缘数值模拟研究
陈林
关键词:岩石圈构造沉降应变速率热流
幔源岩浆在地壳中分层侵位的控制因素:二维热-力学模拟
2024年
幔源岩浆在地壳内的上升和聚集样式不仅依赖于岩浆自身的性质,还取决于围岩的强度和热状态。已有数值和物理模型大多关注岩浆自身物性对其上升过程的影响,而对围岩流变强度或热状态如何影响岩浆的上升和聚集过程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周期性的幔源岩浆在壳内分层侵位的受控因素仍然不清楚。本文利用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发展多期岩浆脉冲和岩墙生成算法,研究了岩浆从深部地幔上升至地壳内部侵位的动力学过程,系统测试了地壳(围岩)地温梯度(上、下地壳的地温梯度分别以GUC和GLC表示)和地壳强度对岩浆上升过程和聚集样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地壳地温梯度对岩浆的侵位深度有重要影响,岩浆侵入冷地壳(GUC=GLC=12.5K/km),岩浆主体在岩石圈深度聚集,地表的相对高差小于140m;岩浆侵入温地壳(GUC=GLC=15K/km)在下地壳底部聚集形成岩浆房,上升至上、下地壳界面,岩浆房上方的地表地形呈现中心拗陷两翼隆起的形态,地表最大高程可达3km;岩浆侵入热地壳(GUC=GLC=17.5K/km)仅在下地壳底部聚集形成岩浆房,地形演化特征与温地壳背景的情况类似,但最大高程小于1.5km。(2)在同等地壳地温梯度条件下,上、下地壳的相对强度决定了岩浆的聚集样式:下地壳的强度越弱,岩浆更易在下地壳聚集形成岩浆房;上地壳的强度越弱,岩浆更易在地表喷发。进一步分析表明:岩浆的聚集样式受地壳地温梯度与地壳流变分层性的共同控制,地壳越热且流变强度分层性越显著则越有利于岩浆在地壳中的多层级侵位;每一期岩浆脉冲的供给均会导致岩浆房内部的超压值骤增。我们的模拟结果对理解火山喷发前壳内岩浆的赋存状态及岩浆活动区的地形演化具有启示意义。
崔晓娜陈林
关键词:岩浆地壳地温梯度粘度
岩石圈拆沉引发青藏高原两阶段隆升
青藏高原的隆升发生在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构造背景之下,其隆升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亚洲岩石圈的性质。最近的古高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南部和北部长期存在高地形,而中间的谷地隆升相对较晚。青藏高原呈现出的两阶段隆升受何种因素控制...
陈林Fabio CapitanioTaras Gerya
关键词:岩石圈青藏高原
幔源岩浆的多期侵位及其浅表响应:二维热-力学模拟
岩浆在地壳中的传输和存储过程是当前火山学的研究热点,岩浆能否在地表喷发取决于岩浆的性质、围岩物性、构造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地球物理成像结果揭示,地壳内部存在部分熔融的深部和浅部两个岩浆房(Huang et al., 201...
崔晓娜陈林
基于板块模型的南海扩张探讨
南海海盆由中央海盆、西北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组成。南北向扩张的东部次海盆(包括中央海盆和西北次海盆)的扩张时间为32Ma~15Ma(Taylor和Hayes,1983;Briais等,1993)。西南次海盆因磁条带特征不明...
陈林宋海斌宋洋黄兴辉
关键词:南海扩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