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强化治疗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危重病人95例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危重病人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ICU及我科病房危重病人184例,均衡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A)和常规治疗组(B组),A组将血糖控制在4.4~6.1mmol/L之间,B组病人血糖>12mmol/L时追加胰岛素,维持在8.3~11.1mmol/L水平。观察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情况,监测免疫细胞、炎症因子以及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发生败血症和需外科手术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缩短,CD3、CD4、CD4/CD8、CRP恢复时间变短,同时胰高血糖素、皮质醇水平也降低。结论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实现目标血糖控制,可以降低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危重病人的感染及感染性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张爱龙 游振辉 林强 肖雪明 黄东航 陈峰 陈旭 顾恩郁 李华水 王沆 杨镇关键词:胰岛素强化治疗 高血糖 低热量肠外营养 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蛋白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2019年 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蛋白2(TACSTD2)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们检测TACSTD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意义。 黄东航 李峰 曾焕虹 谢文悛 陈旭 林强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肿瘤发生发展 信号转导蛋白 临床病理特征 癌组织 钙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切开探查指征及术式探讨(附223例分析) 2001年 目的 探讨腹膜后血肿切开探查的指征及术式。方法 从我院 1980~ 1998年收诊的创伤性腹膜后血肿中随机抽取 2 2 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将位于腹膜后的血肿分六区 :A区 :中线部横结肠系膜上 48例切开探查 45例 ,阳性发现 41例 ,占 91.1% ;B区 :中线部横结肠系膜下 36例探查 32例 ,阳性发现 30例 ,占 93.8% ;C区 :侧方的肾周、十二指肠旁及结肠旁 72例 ,39例切开探查 ,阳性发现 2 4例 ,占 6 1.5 % ;D区 :骨盆区 38例切开 9例 ,阳性发现 3例 ,占 33.3% ;E区 :门静脉及肝后区 12例切开 5例 ,2例阳性发现 ,占 40 % ;F区 :复合型 17例中 ,12例切开 ,6例阳性发现 ,占 5 0 %。结论 血肿位于中线横结肠系膜上、下 ,十二指肠旁 ,结肠周围、门静脉周围应切开探查 ,酌情行血管结扎或吻合 ,脏器修补或切除手术。 陈旭 郑长森 李建党 黄若磊关键词:创伤性腹膜后血肿 外科手术 术式 手术指征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股疝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 探讨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股疝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Modified Kugel补片进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的16例股疝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术后恢复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疼痛轻微,无切口感染,术后12~24 h可下地活动,平均住院时间4 d.术后随访3~27个月,无复发,无异物感及慢性疼痛.结论 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股疝符合解剖与生理,是一种合理而理想的手术方式,临床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黄东航 李华水 张爱龙 王沆 陈旭 林强 游振辉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 VEGF动态监测对大肠癌患者术后效果的评价 2008年 目的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监测大肠癌患者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应用ELLSA法检测53例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浓度。结果术后2、8、18周,血清VEGF浓度分别为(151.1±125.6)pg/ml、(110.1±102.4)pg/ml、(61.8±37.3)pg/ml,较术前1周[(295.8±65.6)pg/ml]明显下降(均P<0.05),大肠癌Dukes分期D期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动态监测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清VEGF浓度可预测手术的成功与否。 陈旭 黄毅 游振辉 林强关键词:大肠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动态监测 胰腺导管腺癌42例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2005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法+抗原微波修复法检测42例胰腺导管腺癌病理标本中P21、P53、NM23、C-erbB-2、P-gp蛋白的表达。结果它们在胰腺导管腺癌中阳性的表达分别为90.5%(38/42)、47.6%(20/42)、69%(29/42)、61.9%(26/42)、73.8%(31/42),与大体部位、组织分级无显著相关,与病理分期有关。结论胰腺导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有关,是一个复杂的且相互作用的多元过程,对临床工作预后的判断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旭 郑长森 游振辉 黄良祥 李建党关键词:胰腺导管腺癌 P21 P53 NM23 C-ERBB-2 P-GP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TACSTD2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蛋白2(TACSTD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的130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甲状腺中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检测,分析两种组织中T A C S T D 2的表达情况,并将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CSTD2在PTC的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01)。单因素卡方检验表明,TACSTD2表达与肿瘤大小(P=0.002)、被膜侵犯(P<0.001)、淋巴结转移(P=0.006)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ACSTD2表达与被膜侵犯(P=0.007)和淋巴结转移(P=0.001)呈独立相关性。结论PTC患者的癌组织中存在TACSTD2过表达的情况,其过表达与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TACSTD2过表达可能参与PTC的局部侵袭及淋巴结转移过程。 曾焕虹 黄东航 李峰 陈旭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腹膜后阑尾炎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腹膜后阑尾炎的诊断及腹腔镜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腹膜后阑尾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术前尽量明确诊断后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结果 32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26例;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62min;病理证实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5例,化脓性阑尾炎5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均一期愈合,术后无切口感染,无粪漏,无腹腔、盆腔脓肿发生;平均住院时间6d。结论结合认真的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提高术前诊断率;腹腔镜下腹膜后阑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邱丽贞 游振辉 林强 顾恩郁 肖雪明 陈峰 黄东航 陈旭关键词:腹膜后阑尾炎 腹腔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高尔基体磷蛋白3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PH3)的表达及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复发风险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福建省立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手术的30例PTC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GOLPH3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福建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35例PTC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GOLPH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ATA复发风险分级的关系.结果PTC组织GOLPH3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7.53±1.32比3.64±1.44,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OLPH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66(30,95)比34(20,72),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OLPH3蛋白表达水平与PTC肿瘤大小(P=0.026)、腺外侵犯(P=0.016)、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27)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OR=3.58,95%CI:1.19~15.46,P=0.017)和淋巴结转移(OR=7.28,95%CI:2.43~10.08,P=0.002)与GOLPH3表达水平具有独立相关性.GOLPH3表达水平与ATA复发风险分级呈正相关(P=0.041).结论GOLPH3过表达与PTC不良预后相关,检测GOLPH3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PTC增殖转移潜能及评估PTC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 黄东航 晋龙 谢文焌 林强 陈旭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肿瘤转移 甲状腺微小癌手术方式探讨 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 116例中,有诸多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患侧叶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叶切除术等,术后复发或转移与手术的范围密切相关。本组4例术后复发转移者均为患侧叶部分切除者,占该术式的44.4%;其他术式术后无复发转移者。结论应依据患者病变的不同部位及数目(单发/多发)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推荐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或甲状腺次全/近全切除或加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陈旭 黄东航 林强 李华水 张爱龙关键词:甲状腺微小癌 外科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