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俏群
- 作品数:33 被引量:137H指数:7
- 供职机构:茂名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监测及干预对策应用的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孕产妇人群中艾滋病和梅毒的流行现状和趋势,对艾滋病和梅毒阳性的孕产妇采取干预对策。方法:将2008年首次来院做产前检查和孕期未检查的孕产妇作为干预后组,进行HIV、RPR及TPHA常规筛查监测,对阳性者进行干预治疗;以2005年自愿参与HIV和RPR监测的孕产妇作为干预前组。两组检测方法相同。结果:干预后组5 214例孕产妇中,检出HIV阳性4例,RPR阳性46例,检出率分别为0.77‰、8.82‰;检出新生儿HIV阳性1例,梅毒孕妇经干预治疗后分娩30例,发生先天梅毒14例,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6.67%。干预前组1 670例孕产妇中,检出RPR阳性7例,检出率为4.19‰;发生先天梅毒6例,母婴传播率为85.71%。干预后组的监测率、HIV和RPR阳性检出率比干预前组提高,而显性梅毒和先天梅毒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进行HIV和RPR常规筛查监测可及早发现艾滋病和梅毒感染者;对其实施干预对策可有效阻断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降低母婴传播率,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 郭文平陈桂婵黄梅霞卓海燕何金清陆俏群刘春华
- 关键词: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干预母婴传播
- 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的出生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 2014年
-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高危因素,指导该病的临床防治。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确诊为 BPD 的12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 BPD 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对各组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重度 BPD 组分别纳入患儿57例、45例、26例,各组患儿在性别、胎次、分娩方式、母患妊高征、产前应用激素、有否胎儿窘迫、出生复苏、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合并肺出血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 BPD 程度的加重,胎龄和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阿氏评分1 min〈8分、胎膜早破〉12 h、母亲孕期合并感染、羊水胎粪污染的比例上升(P〈0.05);用氧时间、输浓缩红细胞(CRBC)、血和痰培养阳性、合并 PDA 以及侵入性治疗(机械通气、气管插管超过2次、插胃管)等方面的比例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避免早产低出生体重是预防 BPD 的基础,积极防治感染、缩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用氧的时间是减轻 BPD 严重程度的关键措施。
- 陈均陈健陆俏群
-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 儿童肺炎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 2005年
-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1年5月-2003年6月肺炎患儿痰培养主要病原菌334株药敏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对奎诺酮类、阿米卡星及第三代头孢较敏感,敏感率>70%,但对青霉素、新青Ⅱ、苯唑青霉素耐药率平均高达85%,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平均超过50%,对阿莫西林及第三代头孢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40%~60%,D群链球菌对苯唑青霉素耐药率达77%,对第三代头孢较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新青Ⅱ、苯唑青霉素平均耐药率超过50%,肠球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株和庆大霉素耐药株逐渐增多,已使肠球菌所致重症感染的治疗成为临床棘手问题之-.结论儿童肺炎的治疗应根据其病情及病原菌培养结果等合理选择抗生素及综合治疗方案,应加强抗生素使用适应证的监控,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耐药菌的流行.
- 赵若雯陆俏群黄冬梅崔曲情
- 关键词:肺炎病原菌药敏试验儿童
- 吸入用希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特希他林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评价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吸入用希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联合硫酸特希他林(博利康尼)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175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A组(n=50)、治疗B组(n=75)和对照组(n=50)。3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氨茶碱2—4mg/(kg·次)静滴,治疗A组加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用法为每次1rnl(合布地奈德0.5mg),加生理盐水至3ml,由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10~15min,每日3次,疗程5~7d,治疗B组,在治疗A组的基础上,加用博利康尼(0.25%特布他林5mg)剂量为每次O.15mg/kg,每次最多剂量为5mg,疗程5—7d,对3组疗效、以及症状、体征持续时间、治疗时间等进行对照评价。结果治疗B组治愈率明显提高,哮鸣音、咳嗽消失及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与治疗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可缩短病程.提高治疗率,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 陈素玲陆俏群赵若雯陈均
- 关键词:小儿哮喘
- 茂名地区儿童保健的现状及对策被引量:2
- 2005年
- 陆俏群陈绮琳崔曲情刘春华
- 关键词:儿童保健身心健康疾病调查
- 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干扰素-γ、白介素-4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比较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0例哮喘患儿以及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毛支组、哮喘组和对照组。比较三组儿童CD4、CD8淋巴细胞以及IFN-γ、IL-4的差异;根据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将毛支组患儿分为轻、重型两个亚组,比较CD4、CD8,IFN-γ、IL-4的差异;随访2个月,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缓解期CD4、CD8,IFN-γ、IL-4的变化。结果:①三组儿童CD4、CD8、IL-4、IFN-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或毛支组均有CD4升高、CD8降低,CD4/CD8比值升高,IL-4升高,IFN-γ降低的趋势;哮喘组与毛支组比较,上述趋势更为明显。②与轻型亚组比较,重型亚组CD4升高、CD8降低,CD4/CD8比值升高,IL-4升高,IFN-γ降低,提示重型组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失衡更明显。③与急性期比较,缓解期患儿CD4降低、CD8升高,CD4/CD8比值下降,IL-4降低,IFN-γ升高,提示缓解期患儿淋巴细胞亚群逐步恢复,细胞因子水平趋于正常。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与哮喘免疫学机制相似,患儿体内CD4、CD8比例和IL-4,IFN-γ水平处于失衡状态,其失衡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 江霞辉陆俏群赵若雯
-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哮喘T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4
- 茂名地区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调查分析被引量:1
- 1995年
- 茂名地区7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调查分析广东省茂名市妇幼保健院(525011)陆俏群,陈莲珍提高人口素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出生缺陷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茂名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和有关情况,探讨其防治方法,我院在省妇幼保健院出生...
- 陆俏群陈莲珍
-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疾病统计
-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指导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选取广东省茂名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1-01 ~2013-01治疗的42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治疗过程中感染指标的变化,如血常规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同时分析G-试验报告.结果 白色念珠菌是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首发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常见者包括少吃、少动、少哭、反应差、发热、呼吸暂停等等;所选病例的G-试验都为阳性;感染指标的变化出现在大多数患儿,早期可见血小板减少和CRP升高,经氟康唑治疗后可恢复正常,但白细胞无明显变化.结论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对有高危因素者须密切观察感染相关症状并及时查感染指标和G-试验,力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陈均陈健陆俏群
- 关键词:败血症真菌新生儿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脏损害早期诊疗的预后探讨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脏损害(HIM)早期诊断和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对HIM预后的影响,探讨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对63例窒息新生儿48 h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心电图QT间期弥散度(QTcd)明显异常的HIM患儿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1-2周后再复查并与32例无窒息新生儿对照比较。结果:HIM组与对照组比较患儿发病48 h内CK-MB及QTcd均明显升高(P<0.001),经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等措施1-2周后HIM患儿CK-MB及QTcd均显著下降,而产后缺氧组较胎儿期缺氧组下降更明显(P<0.005),且胎儿期缺氧组并发症多,预后差(P<0.005)。结论:CK-MB及QTcd相结合可作为HIM早期诊断指标,及早微量多巴胺治疗等措施,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 陆俏群敖余森
- 关键词:心脏损害新生儿
- 不同时期缺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2例临床预后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缺氧所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病因和预后,寻求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对茂名市妇幼保健院NICU室2001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02例HIE患儿围生期病因及干预措施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在102例HIE中,胎儿期缺氧所致67例(66.0%),其中轻度HIE18例(26.8%),中度HIE19例(28.4%),重度HIE30例(44.8%);共存活57例(85.2%),死亡10例(14.7%);产时产后缺氧所致35例(34.0%),其中轻度HIE 23例(66.3%),中度HIE 7例(20.0%),重度HIE 5例(14.3%).共存活34例(97.1%),死亡1例(2.9%).胎儿期缺氧中、重度HIE较产时产后缺氧发生率高并预后差,死亡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维持血糖在正常的高值预后明显优于正常的低值及中值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血糖在正常的中值与正常的低值预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胎儿期缺氧中重度HIE发生率高;胎儿期缺氧和血糖在正常的中、低值水平患儿预后均差,死亡率高.及早给予'三维持、三控制'尤其维持血糖在正常的高值,是提高HIE患儿抢救成功率、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措施.
- 陆俏群赵若雯崔曲情
-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