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昌
- 作品数:39 被引量:91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文学史家郭志刚
- 2012年
- 郭志刚先生1933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景县农民家庭。抗战全面爆发后不到两个月,家乡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来又成为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部分。正是在中共抗日根据地,郭志刚先后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奠定了其情感基石。1947年夏初中毕业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来进入景县师范、冀县后师学习。从此时起。
- 郭国昌
- 关键词:文学史家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左翼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现当代作家历史意识
- 林庚《新文学略说》校读
- 2013年
- 《新文学略说》是林庚先生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任教时的授课讲义。据整理者考证,《新文学略说》的大部分内容编写于1936年秋冬,讲授于1937年上半年,①是目前为止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新文学史讲义。
- 郭国昌
- 关键词:新文学史校读讲义
- 社论与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23年
- 在解放区文艺政策的建构过程中,社论承担着引导和规范解放区文艺发展方向的独特功能。社论既是一种特殊的文艺政策,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方式。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主要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建构中心,后期则转换为以“工农兵方向”为建构路径,显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解放区文艺发展的“大众化”追求。解放区文艺政策建构中的社论,其实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文艺实践活动中探寻文化领导权的过程。
- 郭国昌马晗敏
- 关键词:社论文艺政策文化领导权工农兵方向
- 文学旗手的调整与延安文艺新方向的确立被引量:7
- 2016年
- 设立文学旗手是延安文艺体制建构的基本方式之一。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分界线,解放区文学旗手的建构经历了前后两个明显阶段,解放区前期文学旗手的建构以鲁迅和高尔基为中心,解放区后期文学旗手的建构以赵树理为中心。解放区前后期文学旗手的调整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文艺理论"为主体的延安文艺政策的形成,也表明以工农兵为核心的延安文艺体制的确立,解放区文学的发展由此走向了以"大众化"为方向的体制化。
- 郭国昌
- 关键词:文艺体制工农兵大众化
-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确立基本的道德坐标
- 2012年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对文化的独特功能作出的形象概括。的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文化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
- 郭国昌
-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道德六中全会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精神家园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解放日报》建党纪念日社论为中心的考察
- 2024年
-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发展的最重要阶段,以《解放日报》为载体,通过建党纪念日社论的特殊方式,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追求不仅完成了从理论探索到具体实践的转换,而且也呈现出以“抗战”与“民生”为中心的历史性内涵。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使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新政策的实施让边区人民的“民生幸福”得到了初步实现,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彻底解放中华民族”的对日作战中完成着“中华民族之复兴”的“最主要任务”,而中国共产党也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争得了自己的“政治领导责任”。
- 郭国昌
- 关键词: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社论
- “真人真事”写作与解放区文学生产体制的建立被引量:9
- 2008年
- "真人真事"写作是1942年以后在解放区盛行的一种文学写作方式,最早起源于工农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文学宣传活动,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30年代左翼的文学大众化论争对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政治化追求。解放区的"真人真事"写作有知识分子型和工农兵型两种类型。知识分子型的"真人真事"写作本质上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向工农兵大众的被动归化过程,工农兵型的"真人真事"写作本质上是工农兵大众对革命意识的主动认同过程。"真人真事"写作的盛行促成了解放区文学生产体制的建立,完成了文学大众化所负载的教化功能。
- 郭国昌
- 关键词:文学生产知识分子大众化
- 论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思潮的总体特征被引量:7
- 2002年
-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文学大众化思潮具有不同的特点。从文学的雅俗流变的角度来看,文学大众化思潮既表现了文学的严肃性,又显示了文学的通俗性,它是一种超越雅俗的文学整合过程;从文学的接受者和创造者的关系角度来看,普通大众既要走向新文学,而新文学作家也应当走向普通大众,它是文学的接受者与创造者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只有在文学的雅俗整合以及接受者与创造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新文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大众化。
- 郭国昌
- 关键词:现代文学
- 李敬泽《小春秋》与《致理想读者》研讨会发言摘编
- 2015年
- 李敬泽先生是时下我国文艺批评界极具社会影响和读者好评的文学批评家,立足于其多重的社会角色身份,一直以来他对于甘肃文学多所奖掖和推介。2015年1月3日,值其新著《小春秋》与《致理想读者》两本文化随笔集出版发行之际,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文学院联手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专家楼会议厅举办了一次由部分甘肃学者、批评家、作家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的研讨会。研讨会大家的发言,既是对李敬泽先生两本新著意蕴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一种积极解读,同时它们也远远超出了李敬泽及其文本自身,从一个特殊的面相上生动地展示了甘肃文学和甘肃文学批评目前所关注的视域、所能够呈现的思维和言说空间。为了更好地了解研讨会有关的内容,我们特刊发一组讨论会发言摘要,以期引发大家对于相关话题更为广泛和浓郁的关注热情。
- 徐兆寿郭国昌
- 关键词:文学批评家随笔集文学传统
- 世纪之交的精神表征──“新都市”小说综论被引量:2
- 1998年
- 就小说界来说,90年代似乎显得尤其热闹。以《钟山》为阵地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还未收场,其它一些刊物又相继亮出了自己各不相同的小说旗号。有趣的是,这些刊物的小说旗号都是以“新”来标举的,诸如“新状态”、“新体验”、“新市民”、“新历史”等等,大有“乱...
- 郭国昌
- 关键词:新都市文学新写实小说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