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晓璇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炎症与免疫性疾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小鼠
  • 2篇克隆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克隆
  • 2篇干扰素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IL-3
  • 2篇IFN-
  • 1篇蛋白
  • 1篇移植瘤
  • 1篇移植瘤模型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原核表达
  • 1篇真核
  • 1篇真核表达
  • 1篇质粒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机构

  • 6篇汕头大学

作者

  • 6篇郑晓璇
  • 5篇柳晓金
  • 5篇李明才
  • 4篇苏绍波
  • 2篇武燕
  • 2篇周艳春
  • 1篇曾俍铭
  • 1篇郑坚
  • 1篇陈少英
  • 1篇许燕璇
  • 1篇牛青霞
  • 1篇苏中静
  • 1篇谢燕飞

传媒

  • 1篇癌变.畸变....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小鼠白细胞介素-33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克隆小鼠IL-33基因全长编码区cDNA,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从BALB/c小鼠的脊髓组织中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用热启动PCR技术,扩增小鼠IL-33基因全长编码区cDNA,经双酶切后,克隆入pcDNA3.1(+)载体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L-33,然后进行酶切鉴定与序列分析。结果:小鼠IL-33基因的PCR产物和重组载体经凝胶电泳和酶切鉴定、测序分析证实,其序列与GenBank中数据一致。小鼠IL-33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为801 bp,编码266个氨基酸。结论:小鼠IL-33基因成功的克隆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进行IL-33的表达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明才柳晓金郑晓璇苏绍波
关键词:基因克隆小鼠
小鼠IL-33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白细胞介素-33(mIL-33)。方法:用PCR技术扩增小鼠IL-33成熟蛋白的编码区,与原核表达载体pET-44连接,构建pET-44-mIL-33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MTT法测定纯化IL-33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ET-44-mIL-33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可溶性mIL-33,SDS-PAGE分析纯化产物纯度为95%,表达产量为95mg/L。细胞增殖实验表明IL-33有抑制P815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获得了有活性的重组IL-33蛋白纯品,为后续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柳晓金李明才郑晓璇武燕曾俍铭苏绍波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3原核表达
干扰素-λ对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干扰素-λ(IFN-λ)是最近才发现的新型Ⅲ型干扰素家族,由 IFN-λ1、IFN-λ2和 IFN-λ3组成。它们同Ⅰ型干扰素类似,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但 IFN-λ对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报道甚
李明才郑晓璇柳晓金苏中静苏绍波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
文献传递
流体力学注射介导的重组pcDNA-IFN-λ3-EGFP质粒在小鼠体内的表达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流体力学尾静脉注射对目的基因器官靶向性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流体力学注射组和空质粒对照组。流体力学注射组将100μg/只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表达质粒pcDNA-IFN-λ3-EGFP溶液2ml在5s内快速注入尾静脉,对照组在5s内注入空质粒pcDNA3.1的生理盐水2ml。注射后在不同时间内用过量麻醉剂处死小鼠,取肝、肺、肾、心、脑等组织作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流体力学注射pcDNA-IFN-λ3-EGFP质粒在肝组织中表达IFN-λ3-EGFP融合蛋白,注射8h后即有较强的表达,24h后表达最强,2d后明显减弱,1周后消失。其他组织及对照组未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论流体力学注射方法是肝靶向性的活体基因转移方法,绿色荧光蛋白可作为该方法进行目的基因研究的一个可靠和方便的示踪剂。
郑坚郑晓璇李明才柳晓金武燕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质粒
B16黑色素瘤皮内移植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与目的:建立B16黑色素瘤细胞(简称B16细胞)皮内移植瘤模型。材料与方法:制备商品源B16细胞悬液,按每只C57BL鼠接种0.1 ml(3×105个)B16细胞于后肢外侧皮内;分离、培养移植瘤源B16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果:移植瘤出现时间为(9.6±1.2)d,致瘤率为100%;皮内注射B16细胞18 d内,肿瘤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移植瘤源原代B16细胞多为圆形、类圆形或短梭形,商品源B16细胞为梭形或不规则形;HE染色表明移植瘤内有大量B16细胞。结论:B16细胞皮内移植瘤模型易于对肿瘤生长的观察和测量,是早、中期肿瘤研究的合适模型之一。
牛青霞周艳春许燕璇谢燕飞陈少英郑晓璇
关键词:C57BL小鼠移植瘤模型
小鼠可溶性ST2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008年
目的:克隆小鼠可溶性ST2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从小鼠肥大细胞株P815中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用热启动PCR技术,扩增小鼠可溶性ST2基因全长编码区,经双酶切后,克隆入pcDNA3.1载体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ST2,然后进行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小鼠可溶性ST2基因的PCR产物和重组载体经凝胶电泳和酶切鉴定、测序分析证实,其序列与GenBank中数据一致。小鼠可溶性ST2基因的全长编码序列为1 011 bp,编码336个氨基酸。结论:用热启动PCR技术能方便、准确地获得目的基因片段。成功地克隆小鼠可溶性ST2基因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进行小鼠可溶性ST2蛋白的表达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明才柳晓金郑晓璇周艳春苏绍波
关键词:基因克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