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劭清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侨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3篇散文
  • 3篇文化
  • 2篇身份
  • 2篇文化认同
  • 2篇文化身份
  • 2篇化身
  • 1篇郑愁予
  • 1篇中华文化
  • 1篇散文创作
  • 1篇失却
  • 1篇诗人
  • 1篇守望
  • 1篇台湾诗人
  • 1篇主流文化
  • 1篇追寻
  • 1篇朦胧
  • 1篇居住地
  • 1篇旷野
  • 1篇挂起
  • 1篇复归

机构

  • 4篇华侨大学
  • 1篇国立华侨大学

作者

  • 5篇郑劭清
  • 1篇李建东

传媒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华文文学
  • 1篇十堰职业技术...
  • 1篇写作(中)

年份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漂泊离散与文化认同——余光中在美期间散文创作特质考察
2002年
 本文将余光中在美期间散文创作纳入漂泊离散理论的考察视野。认为余光中在生活经验层面上寻找自我归宿、在东西方文化对立中进行文化思索,在异国主流文化中确立文化归属这3个层面上完成文化认同,体现有着"中华文化本位"的离散作家的特质。
郑劭清
关键词:散文创作文化认同居住地主流文化
失却与复归:余光中三地二十年(1964-1985)
余光中在中国文坛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仅手持'璀璨的五彩笔':涉足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编辑各个文学门类;而且横跨中西方文化;并且还拥有大陆、香港、台湾、美国的生活经历.知识资源和生活经历造就了文坛上的余光中.在迄今...
郑劭清
关键词:文化身份失却复归中华文化
文献传递
追寻与失落:余光中文化身份的困境——香港时期散文创作特质考察
2003年
文化身份是定位的 ,而不是本质的。余光中的文化身份也随着空间的迁移而改变 ,他不断的为自我身份定位 ,而结果是自己无法属于现实世界 ,文化身份定位在已经消逝的时空中。这种永恒的追寻与失落是余精神脉络中长久的特质 ,这在香港时期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一时期表层的静观中有着深层的焦虑与伤楚。
郑劭清
关键词:文化身份
漂泊离散与文化认同——余光中在美期间散文创作特质考察被引量:2
2003年
本文将余光中在美期间散文创作纳入漂泊离散理论的考察视野,认为余光中在生活经验层面上寻找自我归宿、在东西方文化对立中进行文化思索、在异国主流文化中确立文化归属这三个层面上完成文化认同,体现有着“中华文化本位”的离散作家的特质。
李建东郑劭清
关键词:文化认同
诗意的栖居与精神的守望——台湾诗人郑愁予《野店》赏析
2003年
《野店》这首诗歌是以一种思考的姿态开始它的历程的:“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有“诗人”这样的“行业”,就好像在“黄昏”里挂起“一盏灯”。黄昏,预示着光明的终结,黑夜的到来。“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一个百兽归穴、倦鸟归林的时节;
郑劭清
关键词:挂起朦胧旷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