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彬超
- 作品数:29 被引量:9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论媒介对社会交往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媒介通过其特殊的社会职能延伸到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并对其生发了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文章将详细解读媒介对社会交往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应对态度和处理方案。
- 葛彬超
- 关键词:媒介文化社会交往
- 论当代文化转向与媒介文化的兴起
- 2011年
- 媒介文化是当代社会的文化面貌的体现,是大众文化发展的崭新形态。在西方,媒介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与当代文化的转向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密不可分,并且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与政治根源。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从不同角度推进了大众文化研究,揭示了当代文化的转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对大众文化的兴趣高涨,极大地拓展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社会生活方面,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发达,直接催生了媒介文化的产生。
- 葛彬超
- 关键词:文化转向媒介文化
- 试析《论语》中孔子的生死观被引量:2
- 2012年
-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中记载孔子对生死问题的阐述并不多,总共不过十几处,但这其中却可以体现出孔子对生死一种价值取向。文章试通过《论语》中孔子对生死问题的阐述,深入解读孔子的生死观,展现孔子的价值取向,同时给予那些仍然将生死问题视为玄机的人以一定的启示。
- 葛彬超
- 关键词:孔子生死观
- 媒介文化与跨时空互动被引量:1
- 2011年
- 以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基础的媒介文化,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缩短了交往的时空距离,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互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更是营造了高度开放与自由的网络空间。马克思的时空观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媒介文化所带来的跨时空互动以及网络空间的积极意义。同时,媒介文化的兴起有助于重构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推动人类社会交往的新发展。
- 葛彬超
- 关键词:媒介文化网络空间公共领域
- 马克思“两个世界”理论及其现实回应
- 2016年
- 马克思关于'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两个世界理论,是在两种逻辑上展开的,即属物的逻辑和属人的逻辑。在属物的逻辑上,'物的世界的增值、人的世界的贬值'主要是指劳动产品的'异化'、货币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个人受社会总的分工与生产条件的摆布。属人的逻辑则分为三个向度,即人的劳动向度、人的自我向度和人的社会关系向度。马克思的两个世界理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巨大动力。
- 葛彬超张议丹
- 关键词:异化
- 约翰·杜威的价值哲学问题研究
- 约翰·杜威在中国学界乃至全世界学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哲学思想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败,又由衰败到逐渐复苏的曲折历程。杜威的哲学思想是如此,作为其哲学思想一部分的价值哲学亦是如此。时过境迁,当人们重新审视杜威哲学...
- 葛彬超
- 关键词:约翰·杜威哲学思想价值哲学
- 文献传递
- 论杜威价值哲学的人学向度被引量:2
- 2008年
- 约翰·杜威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把实用主义推广到教育、宗教、政治、道德等领域,还表现在他把实用主义运用于哲学价值理论或价值哲学,建立了实用主义的哲学价值理论,对价值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葛彬超
- 关键词:价值哲学
- 媒介智能化的技术批判与价值审视被引量:3
- 2020年
- 促进媒介智能化健康发展,需对智能技术进行批判与反思。通过探究技术的社会作用、分析技术的正负效应、厘清技术与人的关系,深化对于技术的理性认知。从技术批判视角出发,深刻审视媒介智能化的现实影响,挖掘其问题根源,研究解决之策。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对大众传媒的推动作用、应对其带来的风险,必须端正技术认知、增强价值嵌入、完善风险治理,从而实现对技术的理性引导与科学使用,构建健康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
- 葛彬超葛彬超
- 关键词:价值审视
- 媒介文化与消费主义被引量:14
- 2009年
- 媒介文化因其商品性对消费形态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它可以利用其视、听等感官刺激直接作用于消费形态;也可以通过执行意识形态功能,间接影响消费形态,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对消费主义滋生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应从其背后生发作用的媒介文化的本性即商品性入手,而媒介文化的发达与普及是近代社会以后发生的事情,与所谓的现代性息息相关,因此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理论依据对媒介文化展开批判,可以有助于消解消费主义的神话,构建积极向上的媒介文化。
- 葛彬超
- 关键词:媒介文化消费主义
- 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研究的批判性反思
- 2009年
-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 朱会晖葛彬超
- 关键词:道德法则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