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庆柳

作品数:26 被引量:159H指数:8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深圳市南山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0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7篇凋亡
  • 6篇细胞凋亡
  • 5篇人发角蛋白
  • 4篇人工骨
  • 4篇胶原
  • 3篇松质骨
  • 3篇缺损
  • 3篇人发角蛋白人...
  • 3篇人工骨修复
  • 3篇人工腱
  • 3篇羟基磷灰石
  • 3篇骨修复
  • 3篇泛素
  • 2篇新西兰兔
  • 2篇信号
  • 2篇信号转导
  • 2篇指骨
  • 2篇止血
  • 2篇融合器

机构

  • 18篇中国人民解放...
  • 8篇清华大学研究...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东省医学实...

作者

  • 26篇胡庆柳
  • 11篇朴英杰
  • 4篇傅文玉
  • 4篇丁振华
  • 2篇彭心昭
  • 2篇陈桂明
  • 2篇刘伟强
  • 2篇王臻
  • 2篇廖振华
  • 2篇徐锡金
  • 2篇赵士海
  • 2篇邹飞
  • 2篇尚鹏
  • 2篇佘振定
  • 2篇路艳蒙
  • 1篇周美娟
  • 1篇王刚
  • 1篇王红
  • 1篇陈英
  • 1篇蒋东萍

传媒

  • 6篇第一军医大学...
  • 4篇细胞生物学杂...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生物学通报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第九次全国生...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发角蛋白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探索用人发角蛋白(HHK)制成的导管对大段缺损的周围神经的修复效果。方法将25只新西兰兔分成3组,对照组不接受手术;另2组切除胫神经10mm,分别用缝合线(无HHK组)和HHK导管(HHK组)连接神经两断端,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92d经电生理检查,HHK组较无HHK组功能恢复快。解剖观察发现,神经两断端之间以及HHK导管的腔隙被白色新生组织充满,人发部分消失,残余的人发易脆易断。在光镜下可见人发周围大量再生的雪旺细胞和较幼稚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无序排列,人发被初步降解。术后1年,人发被完全降解,神经缺损部位修复完好。结论 HHK导管可诱导神经纤维再生,跨过10mm的缺损间隙,从而修复神经缺损。HHK是制作神经导管的较为理想的材料。
胡庆柳邹飞朴英杰
关键词:人发角蛋白导管人工生物材料周围神经损伤
人发角蛋白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修复时NGF和p75的表达及分布
2003年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HHK)神经导管诱导兔胫神经缺损再生修复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低亲和受体p75的表达及分布。方法取正常胫神经、缝线连接的胫神经和HHK导管桥接的胫神经术后不同时期的切口部位及相邻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对切片进行染色。结果正常胫神经组织中无NGF阳性染色。术后76 d,HHK周围的新生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强阳性,而缝线周围的组织中无阳性着色。术后100 d,与正常胫神经组织无显著差异。正常胫神经组织中无p75阳性染色。术后76 d,导管组HHK周围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p75免疫组化染色为弱阳性,而新生组织中为强阳性。术后100 d,导管组的p75免疫组化染色与正常神经组织无显著差别。结论HHK及其降解产物能诱导NGF和p75的产生,为神经再生创造良好的微环境;而缝线无此诱导作用。在新生神经组织中NGF和p75含量多,较成熟的神经组织中含量少。
胡庆柳朴英杰邹飞
关键词:神经损伤NGFP75
基于聚羟基烷酸酯材料的骨科内固定器械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聚羟基烷酸酯材料的骨科内固定器械的制备方法,包括:干燥处理步骤,将作为主料的聚羟基烷酸酯及作为添加料的无机材料分别进行真空干燥处理以除去水分;共混步骤,将经干燥处理的主料和添加料按预定质量比比值进行共混...
王臻刘伟强胡庆柳尚鹏廖振华佘振定
文献传递
胶原/纤维蛋白止血效果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胶原/纤维蛋白对新西兰兔的止血作用,并与胶原蛋白海绵止血效果作比较。方法选用胶原/纤维蛋白止血贴,对新西兰兔耳部动、静脉出血、耳表创面、股动脉割伤、肝损伤、体表创面进行止血试验,同时与胶原蛋白海绵止血效果作比较,...
赵士海胡庆柳钟志勇饶子亮王刚陈系古
关键词:止血新西兰兔
文献传递
仿松质骨的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动物实验(英文)被引量:9
2009年
背景:自体松质骨因具有促进骨再生的3大要素:良好的骨引导性、骨诱导性和骨细胞,目前仍然是骨缺损修复的最佳移植材料。目的:观察自主研发的仿松质骨纳米人工骨修复股骨头坏死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08在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体质量1.5~2.0kg,用注入液氮的方法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方法:1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实验组:骨坏死处植入HA/CO纳米人工骨,对照组:坏死处不加任何植入物。主要观察指标:在植入材料即刻及之后的7,14d摄X射线观察、大体积及组织学观察评判骨坏死的发展及治愈情况。结果:实验组骨坏死被抑制并被修复,所钻骨孔因松质骨和皮质骨的再生而完全愈合,纳米人工骨被逐渐降解吸收;而空白对照组骨坏死逐渐恶化,所钻骨孔处无任何骨组织再生。结论:该纳米人工骨不仅能替代自体骨作为移植物,而且还具有抑制骨坏死发展的功能,可望成为临床治疗Ⅱ期及较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替代疗法。
胡庆柳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胶原股骨头坏死人工骨股骨头
五种抗氧化剂对细胞膜紫外线损伤的防护作用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研究5种抗氧化剂对细胞膜流动性的防护作用。方法 用粘附式细胞仪(ACAS570) 检测。结果与结论 紫外线(UVB)照射能迅速增高NIH3T3细胞中的脂质过氧化物。UVB照射10 min的NIH3T3细胞 (阳性对照组) 膜流动性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正常NIH3T3细胞,不用UVB照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保护作用不明显,加入该抗氧化剂的样本其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到与阳性对照组相同的数量级。维生素E、过氧化氢酶(CAT)、SOD+CAT、茶多酚的保护作用较明显,加入这些抗氧化剂的样本其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均高出一个数量级。
文雯胡庆柳朴英杰
关键词:抗氧化剂细胞膜流动性紫外线损伤
与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关的基因被引量:2
1996年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在基因控制下细胞的主动死亡,存在主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研究发现许多与程序性细胞死亡有关的基因,可分为对程序性细胞死亡有促进作用的基因,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和协助程序性细胞死亡完成的基因。
胡庆柳丁振华
关键词:细胞死亡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植入后泛素的表达及分布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研究HHK-Ⅱ人工腱植入后不同时期泛素(ubiquitin)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将兔后腿屈肌腱切除一定长度后用HHK-Ⅱ人工腱连接,不同时间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泛素在人工腱及其周围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并与正常肌腱组织对照。结果 在正常自体腱组织中,泛素低表达,且均匀分布;HHK-Ⅱ人工腱植入后3周,人工腱周围及其附近的新生腱组织中泛素表达为强阳性;植入后6周及9周泛素的表达明显下调 (P< 0.05),其中9周的泛素表达接近正常腱组织。即在人工腱降解期泛素表达为强阳性,自体腱形成期及之后的时期泛素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人工腱角蛋白的降解可能主要由泛素承担;人工腱周围新生组织中不正常蛋白的清除除有溶酶体参与外,泛素也起主要作用。
刘斐球胡庆柳
关键词:泛素免疫组织化学人发角蛋白
人发角蛋白人工腱体内降解的形态学及泛肽、溶酶体酶的活性变化被引量:16
2001年
目的阐明人发角蛋白(HHK)人工腱植入体内后的降解过程.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术后第1、3、6、9、12周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行跟腱切除后植入HHK人工腱,按期进行常规形态学观察和泛肽组化及酸性磷酸酶(AcP)酶细胞化学观察.结果光镜形态学观察显示,人工腱植入后第l周出现人发毛小皮脱落、消失,人发呈均质状,表面附着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到第3~6周可见降解成颗粒的人工腱被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吞噬.泛肽酶组化显示第l~3周,人发周围的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腱细胞内反应呈强阳性,周围组织呈中等阳性,到第9周,大部分人发被降解,泛肽酶反应在基质呈弱阳性,在腱细胞中呈中等阳性.电镜形态学观察显示毛发之间出现成腱细胞,并开始分泌蛋白多糖和前胶原蛋白,第9~12周,人工腱基本被降解,同时完成了新生自体腱的形成.酶细胞化学观察显示被吞噬的颗粒呈AcP酶反应阳性.结论在HHK人工腱的降解过程中,泛肽系统首先在细胞外将大体积的人发降解,降解后期细胞内泛肽系统通路和溶酶体通路分别对吞入的人工腱颗粒进行降解,且具有协同作用.
朴英杰董为人胡庆柳蒋东萍傅文玉娄丽乔东访
关键词:人工器官溶酶体酸性磷酸酶
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与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羟基磷灰石及与其他成分的复合体已成为国际通用的骨修复材料,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已得到充分验证,但其可降解性能差及诱导骨缺损再生能力有限也为大家公认。作者认为用羟基磷灰石作为骨诱导材料只是机械地模仿天然骨的成分,用其他钙磷盐作为无机成分有可能突破现有科研思维的定势,为人工骨的研发代来新的突破。目的:比较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和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方法:使用15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制备左侧尺骨1cm全缺损,分别植入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标准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和合成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术后92d拍X射线片后处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组动物术后92d的X射线照片显示缺损处由于骨组织增生完全愈合,处死动物进行解剖可见缺损处修复与未手术部位外观接近。组织切片可见缺损处形成骨板并完全骨化,骨单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的层状骨板,散布的骨窝中有骨细胞,中央管可见新生血管,未见人工骨残留,人工骨被彻底降解吸收。标准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组植入92d愈合处成骨较差,易折断。合成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组植入92d不愈合。实验表明南京脉迪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仿松质骨生物活性人工骨)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能明显优于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
胡庆柳
关键词:磷酸氢钙羟基磷灰石人工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