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坤
- 作品数:78 被引量:238H指数:7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软科计划学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内镜下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处理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 分析内镜下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7年7月~2009年6月239例垂体腺瘤经蝶窦手术过程中出现脑脊液漏的36例患者,分析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原因,与肿瘤大小、性质和位置的关系。结果 内镜下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虽然出现了脑脊液漏,但经术中积极处理后,术后效果理想,未出现脑脊液鼻漏。结论 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脑脊液漏的原因和发生率文献报道较少,与术者操作,肿瘤大小、性质、位置和类型关系密切。术中采用自身组织填塞辅以人工材料,术后卧床,必要时采用腰穿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脑脊液能有效地防止术后脑脊液鼻漏。
- 何碧潘琦罗坤李飞周凯张庭荣
- 关键词:垂体腺瘤手术中并发症经蝶入路
- 62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VEGF的表达
- 2002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我科1996~1998年期间手术证实的62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病理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分析VEGF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级别脑胶质瘤vEGF的阳性表达率均值分别为:Ⅰ级5.128%,Ⅱ级20.212%,Ⅲ级28.10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Ⅳ)35.48%。结论: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VEGF的阳性表达率,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说明VEGF的阳性表达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 张小宁郑文辉罗坤刘波沈潜王丽
- 关键词:脑胶质瘤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一期手术结合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
- 郭运发李全才黄斌王金龙刘亚军吴昊罗坤
- 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分析
- 王金龙刘亚军罗坤吴昊郭运发
- 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病人上肢感觉功能定位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对改良式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病人进行肢体感觉在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定位及其神经功能重塑的研究。方法:以改良式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病人为实验对象,使用3.0T磁共振仪行大脑运动功能磁共振(fMRI)检测。受检者分别刺激手部,使用BOLD序列,检测双侧上肢感觉在健侧大脑半球的皮质投射区。结果:6例行改良式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病人有5例检测出对侧肢体运动fMRI代表区,其中3例得到双侧上肢在健侧大脑皮质的运动代表区。结论:在人类一侧大脑半球切除后,存留大脑半球存在同侧肢体感觉功能的感受区,有神经感觉功能的重塑发生。
- 刘源罗坤张庭荣徐宇伦曲金荣李少武
- 关键词:FMRI
- 甲基强的松龙应用于脊髓神经减压手术围术期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神经减压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髓神经减压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74)和对照组(n=74)。试验组围术期采用MP静脉输入治疗,对照组围术期不采用MP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脊髓损伤分级评分、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差异。结果: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试验组的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评分(ASIA)痛觉、轻触觉、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试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神经减压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不会对其并发症发生率造成不利影响,且能够在短期内有效促进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对抑制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上升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范雁东孙宏杰马木提江·木尔提扎罗坤
- 关键词:围术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功能
- 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形态与肿瘤残余及并发症的关系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性降至鞍区;B型:鞍膈非对称性降至鞍区,垂体柄偏向一侧;C型:鞍膈对称性下降,垂体柄移至鞍背;D型:鞍膈未或仅有轻微下降,垂体柄位置模糊不清。结果 A、B、C、D四型鞍膈的肿瘤残余率、尿崩症发生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1.069,P=0.011;χ2=11.483,P=0.009;χ2=8.890,P=0.031)。肿瘤残余多见于B、D型鞍膈,肿瘤残余发生率与A、C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Z=-2.409,P=0.016;Z=-2.062,P=0.039;Z=-2.477,P=0.013;Z=-2.245,P=0.025),但B型与D型肿瘤残余率无统计学差异(Z=-0.791,P=0.429)。尿崩症、术中脑脊液漏多见于A、C型鞍膈,发生率与B、D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型与C型尿崩症、脑脊液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0.195, P=0.846;Z=-0.362,P=0.717)。结论鞍膈下降形态可以作为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一个解剖参考。
- 李建民周凯罗坤张伟张庭荣
- 关键词:尿崩症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单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1月~2006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9例及第五附属医院收治1例均行开颅手术治疗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开颅手术,在显微镜下将所见供血动脉电凝切断,于近瘘口处进入蛛网膜下腔前将引流静脉阻断夹闭。术后12~27天4例患者复查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50个月(平均22.6个月)的上门随访。结果:4例患者复查全脑血管造影:瘘口均消失。7例症状消失,1例好转,1例未改善,1例死亡。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 薛少杰朱国华罗坤柳琛
- 关键词:硬脑膜动静脉瘘显微外科
- 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80例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欧洲脊髓病评分(EMS)和Mc Cormick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肿瘤全切除51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平均随访(37.6±19.0)个月,复发5例,均为WHOⅡ级,复发时间为(58.4±43.1)个月。末次随访有49例脊髓功能较术前改善,19例无变化,12例加重。术后Mc Cormick分级:Ⅰ级35例,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存在大小便功能障碍是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而伴脊髓空洞是预后良好因素。末次随访EMS[(15.01±0.3)分]明显高于术前[(13.55±0.35)分;P<0.001]和术后3 d[(13.20±0.31)分;P<0.001]。结论脊髓室管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在短期内以趋于稳定为主,但从长远来看,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脊髓室管膜瘤。存在大小便功能障碍的室管膜瘤建议及早手术治疗;伴有脊髓空洞的脊髓室管膜瘤手术预后良好。
- 王金龙刘亚军罗坤
- 关键词:脊髓室管膜瘤显微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 核小体及染色质修饰的基因组分布模式和染色质状态被引量:3
- 2013年
- 染色质是真核DNA的存在方式,可以通过影响DNA的可及性调节基因转录,其基本单元为核小体,系由约147 bp的DNA缠绕在组蛋白八联体上形成的结构,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核小体组蛋白上能发生甲基化和乙酰化等化学修饰.核小体位置、DNA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修饰等对染色质状态(常染色质或异染色质)及基因组之间的长程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近年,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核小体位置和染色质修饰在多种细胞中的基因组分布已被测定.结果显示,这些标记的分布模式具有位点特异、动态变化、相互偶联和高度复杂的特征.本文详细回顾并评述了核小体位置和染色质修饰的分布模式、对应生物学功能、修饰之间的关联、实验测定技术、染色质状态的计算分析等内容.该工作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染色质的表观遗传调节机制有重要意义.
- 刘宏德罗坤马昕翟金城谢建明孙啸万亚坤
- 关键词:染色质核小体组蛋白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