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 作品数:71 被引量:39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被引量:11
- 2004年
-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 ;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 ,抗赤霉病、条锈病 ,品质优 ;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 ,基本苗可掌握在 180万~ 2 40万 /hm2 左右。
- 甘斌杰余增亮汪建来王瑞杨赞林
- 关键词: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离子注入抗赤霉病
- 皖麦29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 2003年
- 皖麦 2 9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弱冬性 ,适宜本省淮北地区早茬中上等肥力水平地块种植。幼苗匍匐 ,叶色深绿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 ,白粒 ,千粒重 4 1~ 4 6g ,蛋白质含量 12 36 %。高抗白粉、条叶锈病 ,对叶锈、纹枯、叶枯病等均有较好的抗病能力 ,中感赤霉病。抗干热风能力较好。适宜播期范围 9月 2 5~ 0月 10日 ,每公顷基本苗 180~ 2 10万。
- 王瑞吴根娣季昌好汪建来张平治
- 关键词:选育抗病能力
- “矮败小麦”应用的研究
- 甘斌杰杨赞林余增亮范荣喜柯国海赵斌张平治汪建来王瑞张道田万映秀赵莉曹文昕范光发赵磊乔胜秋方勃
- 项目通过开展“矮败小麦”研究和应用,创建适应该地生态环境的“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聚合多种优异基因,以达到基因的累加和重组,同时结合离子束诱变技术创造优异的新类型,应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培育小麦新品种。
- 关键词:
- 关键词:矮败小麦育种技术
- 皖麦44丰产稳产性及其产量结构分析被引量:6
- 2001年
- 利用 1998~ 2 0 0 1年淮北片春性组和半冬性组小麦区试结果 ,对皖麦 44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皖麦 44和对照种豫麦 18、皖麦 19的主要农艺性状 ;研究了皖麦 44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 ;对产量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皖麦 44既具有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品种皖麦 19、豫麦 18的优点 ,又克服了其相应的缺点 ,集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于一体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皖麦 44高产的关键是确保穗数 ,稳定粒重。
- 汪建来孔令聪王瑞甘斌杰曹承富赵斌
- 关键词:小麦丰产性稳产性
- 粮草双高饲料大麦新品种——皖饲麦1号
- 2017年
- 皖饲麦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粮草双高饲料大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皖品鉴登字第1007002)。本文简要介绍了皖饲麦1号选育方法、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 季昌好王瑞陈晓东赵斌朱斌
- 关键词:饲料大麦
- 法国大麦品种观察小结
- 1990年
- 为广泛收集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丰富育种遗传基础,1986年从中国轻工业部食品工业发酵研究所引进一批大麦品种,经1987~1988两年观察,对该批材料在合肥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生育特点和主要经济性状有了初步了解,现将结果简结于后,供参考。一、材料和方法参加观察的品种共296份。其中二棱品种245份,四棱品种41份,六棱品种10份。每品种种植二行,行长5尺,行距0.8尺,点播,粒距5厘米。不设重复,以80—15驻选二棱大麦为对照,成熟后每品种取10株进行考种。
- 吴根娣王瑞
- 关键词:大麦品种二棱大麦生育特点春性品种六棱大麦考种
- 一种大麦植株作为饲料的利用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麦植株作为饲料的利用方法,先选择适宜大麦品种,再合理种植,以分蘖期至孕穗期茎叶作为青饲料,乳熟期收获全株,生产青贮饲料。本发明以大麦绿色营养体作为饲料,为牛、羊等草食家畜提供优质饲草,可有效解决冬季青饲...
- 陈晓东王瑞季昌好赵斌朱斌
- 文献传递
- 刈割期对多棱饲料大麦饲草及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7年
- 为探明大麦饲草与籽粒双收的适宜刈割期,以六棱皮大麦皖饲麦2号为材料,设不刈割(T0)及分蘖期(T1)、拔节期(T2)、孕穗期(T3)分别进行一次刈割4个处理,比较了两年度不同刈割期大麦饲草、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刈割期后移,皖饲麦2号饲草产量显著增加;饲草粗蛋白、粗灰分、钙、磷含量显著下降,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增加,即饲草品质显著下降。籽粒产量受刈割期影响大,与T0相比,两年度T1期刈割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T2、T3期刈割则籽粒产量显著下降;而品质受影响小。说明T1期刈割,可达到饲草与籽粒双收目标,且饲草品质好;在生产中要保障一定的籽粒产量,T2期后应停止刈割。
- 陈晓东赵斌季昌好朱斌王瑞
- 关键词:大麦刈割期饲草籽粒
- 大麦茎、叶、穗对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探明大麦不同组织(茎、叶和穗)在不同刈割期对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安徽省两个主栽饲用大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两年度两个品种茎、叶和穗分别在齐穗期及其后14 d和28 d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组织、刈割期及组织×刈割期互作效应对饲草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影响(P<0.05),年度效应主要影响产量,其他互作效应因品种和性状不同而异。饲草产量随刈割期后移增加,对其贡献表现为茎﹥穗﹥叶,第2年度高于第1年度。饲草品质性状在组织间和刈割期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度间仅在单个品种若干性状上存在差异;粗蛋白含量表现为穗﹥叶﹥茎,且随刈割期后移下降;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均为茎﹥叶﹥穗,且随刈割期后移前3个性状先降后升,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持续上升;粗脂肪含量为叶﹥穗﹥茎,且随刈割期后移上升。综上,在株高相当时,增加穗部比例可提高大麦饲草产量和品质;刈割期后移可提升饲草产量但降低品质。基于本研究,选育大穗、多叶型品种,适期刈割,有望同步提升大麦饲草产量和品质。
- 赵斌季昌好孙皓朱斌王瑞陈晓东
- 关键词:大麦刈割期饲草产量饲草品质
- 多棱饲用大麦品系粮、草产量及品质的鉴定与综合评价被引量:2
- 2022年
- 为培育适宜沿江、江淮地区种植的粮(籽粒)和草(饲草)产量及品质优良的大麦新品种,对12份多棱饲用大麦新品系和对照品种西引二号的饲草和籽粒的产量及品质进行比较,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B11015-1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大部分自育品系,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多个自育品系的籽粒产量高于对照,其中B11015-7籽粒产量最高;B11015-7和B11015-3饲草粗蛋白含量较高,分别为7.96%和7.82%;B11015-2和B11015-14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分别为159.15和157.14;B11015-3和皖饲2-1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为10.33%和10.03%。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以10个性状指标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初步认为B11015-3、B11015-1、B11015-2和B11015-14等4个自育品系优于对照,可能成为沿江、江淮等地种植的粮、草兼用多棱饲用大麦材料。
- 赵斌季昌好孙皓朱斌朱斌王瑞
- 关键词:籽粒产量饲草产量籽粒品质饲草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