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浩

作品数:113 被引量:1,281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9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2篇病毒
  • 30篇流感
  • 30篇流行病
  • 30篇流行病学
  • 17篇病原学
  • 16篇腹泻
  • 15篇疫情
  • 15篇流感病毒
  • 13篇手足
  • 13篇手足口
  • 13篇手足口病
  • 7篇流行病学特征
  • 7篇感染性
  • 7篇感染性腹泻
  • 7篇肠道
  • 7篇肠道病毒
  • 6篇呼吸道感染
  • 6篇基因
  • 6篇甲型
  • 5篇血凝素

机构

  • 69篇上海市疾病预...
  • 34篇江苏省疾病预...
  • 9篇复旦大学
  • 8篇上海市预防医...
  • 6篇东南大学
  • 5篇苏州市疾病预...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南京市疾病预...
  • 2篇西藏自治区疾...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 1篇宁夏疾病预防...

作者

  • 101篇潘浩
  • 38篇吴寰宇
  • 19篇郑雅旭
  • 18篇袁政安
  • 18篇肖文佳
  • 18篇汪华
  • 17篇朱凤才
  • 14篇宫霄欢
  • 13篇姜晨彦
  • 12篇胡家瑜
  • 12篇张曦
  • 12篇陈健
  • 12篇孔德川
  • 11篇史智扬
  • 11篇祖荣强
  • 11篇李亮
  • 10篇孙晓冬
  • 10篇黎健
  • 8篇滕峥
  • 8篇毛盛华

传媒

  • 2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1篇疾病监测
  • 9篇中国公共卫生
  • 5篇现代预防医学
  • 5篇江苏预防医学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4篇环境与职业医...
  • 4篇中华疾病控制...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国血吸虫病...
  • 3篇公共卫生与预...
  • 3篇微生物与感染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8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9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海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46
2012年
目的探讨上海市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5—7月上海市105例重症手足口病和210例轻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病例,进行非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调查,资料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看护方式、居住方式、家庭人口数、家庭儿童数、就医次数、共用餐具、咀嚼喂食、手部清洁程度、病原体类型、初诊是否为手足口病等为重症病例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2.431,95%CI:1.317—4.487)、家庭儿童数≥3人(OR=2.661,95%CI:1.332~5.315)、患儿手部不清洁(OR=3.403,95%CI:1.871~6.191)、初诊未诊断为手足口病(OR=6.607,95%CI:3.011—14.500)、半年内就医2次(OR=2.431,95%CI:1.111~5.321)和≥3次(OR=2.628,95%CI:1.137~6.071)为重症病例的危险因素。病原学结果显示,EV71型引起的重症病例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其他肠道病毒的5.614倍(95%CI:2.409-13.082)。结论为防范发生重症手足口病,应提高医疗机构的早期诊断能力,并开展病原的分子检测,重视儿童手部卫生并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同时对男性、多儿童家庭和Ev71感染患儿给予密切关注。
潘浩郑雅旭毛盛华胡家瑜郑杨黎健黄埔程华吴寰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例对照研究
Ekpoma病毒及其感染特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7年
我国首次在来自安哥拉的上海入境人员中检测到Ekpoma病毒(Ekpoma virus,EKV),这也是继2015年在尼日利亚发现该病毒以来全球第2次报道。EKV属弹状病毒科Tibrovirus属未分类病毒,有EKV-1和EKV-2两个亚型,传播媒介为库蠓。目前EKV尚未培养成功,也无证据表明其感染是否能致病或在人群中流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检出的EKV个案对上海乃至全国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极低,但需进一步关注其进展,为防控做好准备。
柏鸿凌金必红何懿冷培恩陈蓉朱奕奕张春哲徐方潘浩吴寰宇
关键词:风险评估疾病防控
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的实验室诊断及病原分析
2006年
潘浩朱凤才周晓明郭喜玲顾玲谭兆营谈钟鸣汪华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流感病毒
江苏省2004~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被引量:52
2008年
目的了解江苏省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流感监测工作方法并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5月江苏省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全省暴发疫情调查处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流感监测显示,江苏省可能存在冬春季、夏季2个流感流行高峰。ILI的年龄构成特征以低年龄组为主。流感毒株类型构成改变多在9月前后。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结论流感监测工作应重点关注新型流感毒株的出现,同时加强学校暴发监测。目前流感监测存在不足,ILI监测指标流感流行效果有待评价;敏感的新型综合性监测方法与手段有待探索。
朱大方祖荣强潘浩孟繁岳汪华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
苏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的分子演变和遗传特征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新型H1N1流感病毒从2009年在苏州出现至2011年基本消失的整个过程中,苏州分离株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分子特征及其基因变异和发展规律。方法提取苏州分离株的RNA,以WHO推荐的引物扩增NA基因并测序。以WHO推荐的季节性H1N1和新型H1N1疫苗株为参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苏州毒株的NA进行详细的分子特征分析,并与全球及全国的代表性毒株进行序列进化分析。结果与疫苗株相比,5株苏州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值为99.6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值为99.36%。5株苏州株中都没有发现抗原位点的改变,但4株在耐药性相关位点附近出现N248D突变,还有1株2011年株增加了1个新的潜在糖基化位点。结论首次详细分析了苏州地区2009年以来H1N1型流感病毒NA的分子特征,表明苏州毒株出现了一个新的潜在糖基化位点,但抗原性和药物敏感性均保持稳定。
韩卫宁夏瑜雅雪蓉沈强潘浩沈洁
关键词:甲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
江苏省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9
2010年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A,CoxA)、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为了解江苏省手足口病患者的肠道病毒感染特征,笔者对2008年4—12月份江苏省手足口病主要病原学流行特征及显隐性感染状况进行分析。
李亮朱凤才史智扬祁贤吴斌许可汤奋扬潘浩汪华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肠道病毒71型常见传染病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GM(1,1)灰色模型和ARIMA模型在上海市手足口病发病率预测应用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1
2011年
目的分别采用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和灰色模型GM(1,1)(grey model,GM(1,1))对上海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进行预测,并比较两者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2005-2008年上海市手足口病的月发病率和年发病率分别建立ARIMA模型和GM(1,1)模型,并使用2009年的实际年发病率验证两种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选取相对误差最小的模型预测2011-2012年的发病率。结果 针对手足口病发病率建立的GM(1,1)模型和ARIMA模型,2005-2008年的拟合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1.06%和10.54%;对2009年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9.30%和6.51%。采用ARIMA模型对2011年和2012年的年发病率预测为255.32/10万和294.59/10万。结论 ARIMA模型对上海市手足口病的预测效果要优于灰色模型GM(1,1),对解决时间序列类型的发病率等资料有很好的实用价值,预测结果对该病的防治具有科学意义。
潘浩胡家瑜吴寰宇陶芳芳孙晓冬郑雅旭李崇山郑杨
关键词:手足口病
2007-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甲3亚型流感病毒HA1基因变异的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从HA1基因层面探讨2007-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甲3流感病毒的变异、进化发展规律,探寻与WHO疫苗推荐株以及上海市、北京市和浙江省等地当年流行株之间的差异。方法提取广西22株2007-2009年甲3流感毒株RNA,并测定其血凝素重链(HA1)区域的核苷酸序列,采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与当年疫苗推荐株及上海、北京和浙江等地在HAI以及HAI抗原决定簇区域的差异,分析进化关系。结果 22株广西甲3流感病毒2007年与2008年比较接近,HA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值分别为99.39%和99.08%;而与2009年变异较大,同源性均值分别为99.04%和97.78%。而对比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2008-2009年甲3流感疫苗株A/B risbane/10/2007,广西3年分离株HA1区氨基酸酸同源性均值分别为99.81%、99.25%和97.94%。2009年广西甲3流感病毒与当年疫苗株比较,HA1抗原决定簇发生了6个氨基酸的替换,且发生在A、D、E三区。各年度散发株和暴发株同源性较均在99.00%以上。2007年广西甲3毒株与上海及北京比,HA1区氨基酸同源性均值分别为99.83%和99.12%,2008年比较结果分别为98.93%和99.25%。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2009年分离株与2007年、2008年及当年疫苗株距离较远,单独分支。结论广西2007年与2008年甲3流感病毒HA1基因特性较为接近,2009年毒株发生了较大变异。广西与上海、浙江等地分离株更为接近,而与北京分离株差异较大。WHO推荐的当年疫苗株均滞后广西流行株。
康宁谭毅闭福银居昱韦增良潘浩
关键词:HA1基因
2006-2007年江苏省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了解2006-2007年江苏省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方法收集国家级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ILI)资料、全省病原学分离检测结果以及流感或ILI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和2007年(计1-52周)2年度,徐州、南京、无锡、丹阳4个监测点共登记ILI分别为94231、102099例,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分别为4.67%、4.87%,两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8,P=0.0000),其中徐州、南京、无锡、丹阳市的ILI%分别为7.18%、5.06%、3.66%、2.00%。2006-2007年流感或ILI暴发中,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的为56起(94.92%),其中流感病毒阳性52起(92.86%)。实验室确诊流感暴发疫情年度分布显示:2006年主要以B型(94.12%)为主,2007年主要以A型H3N2亚型(66.67%)和B型(33.33%)为主,根据月份分布显示:所有暴发疫情均分布在1-5月和9-12月,其中1-3月是流行高峰,共45起(86.54%),病原学显示2006年1-2月全省发生大范围的B型(Victoria系)流感暴发,2007年1月发生较大规模的H3N2亚型流感暴发。结论2006-2007年江苏省流感活动相对稳定,但仍存在局部暴发,哨点医院的ILI和暴发疫情的病毒分离均显示A型H3N2亚型、B型Victoria系为优势毒株。流感流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进一步探讨。
李亮潘浩朱凤才孟繁岳祖荣强邓斐鲍倡俊霍翔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
上海市2008—2017年霍乱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霍乱发病的流行病学规律、耐药特点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2017年上海市发现和报告的霍乱病例开展流行病个案调查,在19家监测点开展霍乱弧菌水源、食品和外环境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并应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阳性菌株开展12种抗生素耐药检测,研究霍乱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耐药特性等。结果本市霍乱病例以本市居民居多,郊区占90.48%;临床表现以腹泻、呕吐为主,其中腹泻≥10次占61.9%、呕吐≥3次占45.45%;病例发病前1周均有可疑饮食史,其中有聚餐史占76.19%;霍乱弧菌水源、食品和外环境低水平污染状况与本市病例发病情况相符;阳性菌株均对头孢曲松敏感,耐药率最高的为磺胺类药,达74.07%。结论上海市霍乱在过去的10年期间一直处于较低的发病水平,而高危食品、发病前1周聚餐史可能是主要的危险因素,霍乱弧菌耐药情况较为普遍。
肖文佳吴寰宇宫霄欢林声潘浩
关键词:霍乱耐药流行病学特征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