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荣军 作品数:100 被引量:267 H指数:8 供职机构: 佛山市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宫颈鳞癌中PTEN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宫颈癌手术标本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鳞状上皮中100%(10/10)表达,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率为55·6%(45/81),且其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PTE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成为检测宫颈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王桂芳 毛荣军 杨继清 潘勇权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 PTEN蛋白 免疫组化 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1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脂肪硬化性黏液纤维性肿瘤(liposclerosing myxofibrous tumor,LSMFT)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对13例LSMFT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3例LSMFT中男性9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8~79岁,平均48.8岁,多数患者伴疼痛及活动受限,4例曾有外伤史;病变发生于股骨近端8例、股骨远端2例、腓骨近端2例、胫骨远端1例。病变直径1.5~13 cm,影像学检查10例考虑为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3例考虑为软骨类肿瘤,须除外恶性。MRI示:T1WI、T2WI信号混杂,其中2例加做压脂序列显示T2WI高信号、脂肪抑制。病变具有硬化性边缘及完整的骨皮质,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镜下主要为增生的纤维组织、Paget病样骨化钙化、脂肪瘤样组织、黏液样基质及泡沫样组织细胞,少数病例具有局灶性纤维结构不良样的骨小梁成分。结论LSMFT具有比较特征性的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治疗上主要采取瘤体切除/刮除,必要时辅以植骨及关节置换等,预后良好。 徐园园 毛荣军 彭慧芝 谢乐 莫超华 黄颖欣关键词:预后 端粒酶、MUC1和STAT6在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癌变过程中端粒酶、黏蛋白(MUCl)和信号转导、转录活化因子6(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s)免疫组化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及刮宫标本220例,其中正常子宫内膜40例,子宫内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各4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6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检测上述标本中端粒酶、MUC1和STAT6的表达情况,总结各组的表达规律及特点。结果端粒酶、MUC1和STAT6三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和MUC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表达明显高于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在重度和轻度不典型增生两者之间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STAT6的表达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MUC1和STAT6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同等程度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中,端粒酶、MUC1和STAT6三者联合检测,表达阳性或者阳性程度进行性加强的病例可能提示其进展为更重的不典型增生乃至癌变的潜能更大,对临床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徐园园 毛荣军 韩福兰 吴燕杏 谢乐 曾敏关键词:端粒酶 MUC1 STAT6 LBP液基细胞学沉降式制片技术在痰脱落细胞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LBP液基细胞学薄层沉降技术在痰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及肿瘤诊断价值。方法病人从肺部深处用力咳出晨痰至LBP细胞保存基液专用采样瓶内,加2~5ml1,4-二硫代苏糖醇化痰液,置振荡器上振荡20~30min,低速离心机上离心5~10min,沉渣用缓冲液稀释后入染色舱。结果全部105例标本均与传统涂片方法对比,LBP液基细胞学沉降法阳性率24.7%,传统涂片方法阳性率14.3%,LBP液基细胞学薄层沉降法较传统涂片法高出10.4%。结论LBP液基细胞学沉降法在痰液中的应用操作简便、成本低、制片非常清晰。对恶性肿瘤的检出率高。 黄勋福 韩福兰 吴燕杏 房惠琼 李启明 毛荣军关键词:液基细胞学 肺癌 脂肪瘤样多形性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脂肪瘤样多形性腺瘤(lipomatous pleomorphic adenoma,L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LPA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46岁,临床表现为右侧腮腺缓慢生长的孤立性无痛性肿物。镜下可见上皮和肌上皮细胞、成熟的脂肪细胞及黏液软骨样基质,其中脂肪占据肿瘤组织的主要成分,肿瘤周围可见纤维包膜。免疫表型:瘤组织中上皮、肌上皮细胞表达CK(AE1/AE3),肌上皮细胞及脂肪细胞表达S-100、GFAP,内层导管细胞EMA阳性,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约1%。结论LPA是多形性腺瘤的一种罕见类型,结合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可确诊。治疗一般选择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无复发。 黄颖欣 毛荣军 徐园园 谢乐 莫超华 彭慧芝关键词:涎腺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Rowell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1例年轻女性患者Rowell综合征(RS)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诊断为R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目前RS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5岁女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到全身多发性红斑样皮损,伴发水疱、结痂及鳞屑。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变薄,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局灶坏死伴溃疡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及纤维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示抗核抗体(ANA)(+)、抗Smith(SmD1)(+)、抗U1小核核糖核蛋白(U1-snRNP)(+)、抗干燥综合症A抗原(SSA)(+)、抗SSB(+)、类风湿因子(RF)(+)。综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血清免疫学结果,诊断为RS。口服甲氨蝶呤15毫克/周、甲泼尼龙40mg/d、硫酸羟氯喹片0.2g/12h及清热袪湿相关中药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并逐渐减量,目前在随访中。结论 Rowell综合征较为罕见,免疫学相对特异,治疗上与红斑狼疮相似,其病因及实质特征仍待进一步了解。 彭慧芝 谢乐 毛荣军关键词:红斑狼疮 多形红斑 抗核抗体 肺部恶性血管球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肺部原发性恶性血管球瘤(malignant glomus tumor,MG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技术对1例肺部原发性MGT进行研究,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光镜示肿瘤组织围绕在分支状小血管腔隙周围呈弥漫性生长,部分区域瘤组织侵及邻近支气管黏膜或软骨膜,可见脉管内瘤栓伴多灶性坏死及出血;瘤细胞境界清楚,紧密排列,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核居中,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增厚,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1~3个明显的核仁,核分裂象约40个/10 HPF,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瘤组织内散在少量异型明显的单核或多核巨细胞,部分区域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结论肺内原发性MGT是一种非常罕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软组织肿瘤,预后较差,影像学无特征性的表现,组织学形态表现独特,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毛荣军 李启明 房惠琼关键词:肺肿瘤 恶性血管球瘤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胸腔内引流的效果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胸膜腔内引流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气胸动物模型后,随机将其分为负压封闭引流组(实验组)及胸腔闭式引流组(对照组),每组10只,术后第4天行X线片检查,并取胸腔引流液行生化检测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测定,术后第8天取兔脏层胸膜组织作光镜观察并计算其厚度及成纤维细胞数。结果每组各有9只兔完成实验,术后X线片检查,气胸均消失。实验组术后1、4 d的胸腔积液引流量分别为(15.7±6.2)mL和(18.8±7.0)mL,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5±3.5)mL和(7.0±4.9)mL(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4 d胸液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9.4±7.1)g/L和(45.8±3.8)g/L,bFGF含量分别为(982.4±182.3)pg/mL和(690.5±114.2)pg/mL,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4 d胸液中白细胞数和葡萄糖浓度分别为(66.0±24.3)×109.L-1和(4.3±0.6)mmoL/L,均显著高于实验组的(43.6±22.9)×109.L-1和(2.6±0.1)mmoL/L(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脏层胸膜厚度分别为(364.3±18.7)μm和(168.1±46.5)μm,成纤维细胞数分别为(183.8±31.1).mm-2和(59.5±25.4).mm-2,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应用于胸腔内可明显促进家兔胸膜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进而促进脏、壁层胸膜组织粘连,闭合胸膜腔。 姜镭 詹锋 毛荣军 曾志强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 胸膜 纤维化 甲酸脱钙液的浓度对骨组织脱钙后切片染色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骨组织经不同浓度的甲酸脱钙液24小时脱钙后切片染色效果,选择最佳甲酸脱钙工作液。方法350例骨组织标本每例取材3份,分别用40%、30%、20%的甲酸脱钙液常温下脱钙24小时,观察三种不同浓度的甲酸脱钙液脱钙后骨组织的切片和HE染色情况。结果骨组织经40%甲酸脱钙液脱钙后,切片完整,但HE染色核质偏浅,胞浆偏红;30%甲酸脱钙液脱钙后,切片完整,HE染色核质清晰,胞浆鲜艳;20%甲酸脱钙液脱钙后,切片不够完整,HE染色核质偏浅,胞浆偏浅。结论脱钙液脱钙后应保持组织切片完整,染色效果良好,且30%的甲酸脱钙液是较理想的工作液。 黄勋福 韩福兰 吴燕杏 房惠琼 李启明 毛荣军关键词:骨组织 软组织软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软组织软骨瘤(ST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组织学发生机制。方法:对11例STC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分析。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少数伴有局部压痛,术后罕见复发。影像学显示,与骨无关联的软组织内肿块伴有程度不等的钙化。镜下肿瘤组织境界清楚,分叶状,由成熟透明软骨或纤维软骨构成,可伴有程度不等的钙化、黏液变及囊性变;软骨瘤细胞形态不一,多无异形性,核分裂像罕见;少数软骨小叶周边梭形间质细胞密集,无胞周空晕或陷窝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所有成分均表达vimentin,成熟软骨细胞及梭形软骨细胞还部分表达S-100及CD34;软骨结节周边梭形间质细胞部分表达a-SMA、MSA及CD34,散在表达CD163;透明软骨基质CollagenⅡ表达程度不等,CollagenⅠ及CollagenⅢ呈阴性表达或局灶弱阳性表达;纤维软骨基质及钙化区表达CollagenⅠ及CollagenⅢ,CollagenⅡ表达阴性或局灶弱阳性表达。结论:STC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软骨性肿瘤,STC的形成可能最初由间充质细胞演化为具有CD34阳性表达的梭形间质细胞,继而向软骨方向分化形成STC,但这一演化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毛荣军 杨克非 郭莉 谢乐 房惠琼 李启明 樊长姝关键词: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软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