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高聪

作品数:15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地貌
  • 4篇遗产
  • 4篇世界遗产
  • 3篇世界自然
  • 3篇世界自然遗产
  • 3篇自然遗产
  • 3篇喀斯特地貌
  • 2篇遗产地
  • 2篇社区参与
  • 2篇世界自然遗产...
  • 2篇台风
  • 2篇自然遗产地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保护与可持续...
  • 1篇地貌学
  • 1篇地貌演化
  • 1篇岩溶
  • 1篇岩溶泉
  • 1篇岩溶泉水
  • 1篇英文

机构

  • 8篇贵州师范大学
  • 7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3篇李高聪
  • 6篇熊康宁
  • 4篇高抒
  • 3篇周亮
  • 3篇肖时珍
  • 3篇王玲玉
  • 2篇贾培宏
  • 2篇罗鼎
  • 2篇戴晨
  • 2篇杨阳
  • 1篇周明忠
  • 1篇王韫玮
  • 1篇葛晨东
  • 1篇汪亚平
  • 1篇石博
  • 1篇刘子琦
  • 1篇高建华
  • 1篇王恒松
  • 1篇董婷婷
  • 1篇杨保明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人民长江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岩溶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园林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秉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被引量:18
2013年
对施秉喀斯特演化环境、地貌类型及分布、地貌演化史、石灰岩与白云岩地貌差异等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提炼施秉喀斯特的世界遗产地貌价值。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环境;展示了热带―亚热带地区独特而典型的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从分水岭至峡谷区呈现了峰林洼地―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逆向回春演替规律,是白云岩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演化的模式地;记录了古生代以来3次较大的碰撞运动,即早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的海西造山运动,及中、新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是本区最强烈的造山运动,产生了区内众多褶皱和断裂构造,奠定了施秉地区的地貌构造轮廓。喜马拉雅山运动,尤其是第二、三幕运动,全面塑造了施秉喀斯特峡谷地貌;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展现出与石灰岩封闭型地貌不同的以开放型地貌为主的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自然遗产中有重要地位,具备地貌世界遗产价值。
李高聪熊康宁肖时珍周明忠
关键词:白云岩喀斯特地貌
基于种子植物区系比较分析的贵州梵净山生态孤岛效应被引量:5
2018年
梵净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因子使其产生有别于周边喀斯特环境的特殊生态现象,谓之生态孤岛效应。由此形成的特殊的生态过程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梵净山能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与同一生物地理省内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典型山地(神农架,黄山,武夷山,峨眉山)进行自然环境因子和种子植物区系的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产生的独特生态孤岛效应,发掘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价值。结果表明,梵净山具有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地形地貌、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子,共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陆地岛屿生态环境;与典型山地对比,梵净山留存多样且独特的裸子植物和特有植物,裸子植物数量均高于4处对比地;梵净山的种子植物区系与其生态孤岛特征相适应,呈现温带性质稍强、热带性质独特,交汇性、过渡性显著,起源古老、分化特化明显的特征。本研究讨论了梵净山的生态孤岛效应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生态型研究和适应性进化等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物种多样性和特有物种保护的科学意义,凸显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现实意义。
游美玲容丽熊康宁陈浒李高聪周玉文高香琴林丹丹
关键词:种子植物区系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遗产地的环境与发展压力基础上,提出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既依据"保护为主、科学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按照"核心区保护为主、缓冲区治理与发展相结...
熊康宁李高聪王玲玉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
海南岛东南部海湾潟湖沉积和碳埋藏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选择海南岛东南部热带小型海湾为研究区,探讨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对海岸碳埋藏的贡献,以及小流域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对极端风暴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对来自海南岛东南部黎安和新村潟湖的柱状祥和表层底质样品,在室内进行了粒度、有机碳、无机碳和210pb年代指标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新村潟湖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均较高于黎安潟湖,新村潟湖有机碳埋藏速率(9× 105 kg/a)为黎安潟湖有机碳埋藏速率(3× 105kg/a)的3倍.珊瑚礁生态系统对于这两个潟湖碳埋藏具有重要贡献.新村潟湖柱样岩芯XC-06无机碳含量在1980~2000年期间存在急剧锐减的趋势,可能与同期该地养殖和过度捕捞致使珊瑚礁生长受限有关.根据沉积物物质守恒原理和沉积物来源分析,海南岛频繁的台风风暴事件对于新村和黎安潟湖沉积的实际贡献远大于总量的1/3.在未来人类活动和台风活动呈现上升态势背景下,该地区碳埋藏量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海南岛小流域海湾、潟湖碳埋藏量可以达到108~ 109kg/a量级,接近于海南近陆架有机碳通量(2× 109 kg/a),表明海湾潟湖对于本区浅海碳埋藏具有重要贡献.
周亮高抒杨阳高建华李高聪葛晨东贾培宏董婷婷
关键词:台风珊瑚礁
海南岛主要入海河流流域地貌演化被引量:5
2016年
河流入海物质的输出特征不仅与流域的构造、岩性、自然地理特征相联系,还与水系流域所处的地貌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基于海南岛13条主要入海河流流域的SRTM数据,分别计算流域HI值、河流纵剖面拟合曲线和S-A双对数曲线图,旨在探讨海南岛主要入海河流流域地貌演化阶段、均衡态和未来动态以及对沉积物入海通量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海南岛主要入海河流流域处于地貌发育的老年阶段,其HI值为0.09~0.29,指示入海河流沉积物通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海南岛在东南亚河流入海通量环节处于极低值区域,侵蚀模数低于东南亚其他岛屿一个数量级.结合河流地貌均衡态和河流纵剖面曲线拟合函数的结果,可推断河流地貌下一阶段地貌演化将遵循继承型、回春型和演化型的方向,河流入海通量将表现为稳定、增大和减小趋势.
李高聪高抒戴晨
关键词:流域地貌均衡态入海通量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缺水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索解决喀斯特山区农村水资源短缺问题,采取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方法,对贵州山区农村缺水现状及相应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针对研究区水资源地表少、地下多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即深度开发岩溶泉水,并提高利用率,用于人畜用水;实施坡面集雨工程,并配套高效节灌设施,用于大田作物及经果林草灌溉;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规划。以期为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借鉴。
石博熊康宁李高聪罗鼎
关键词:岩溶泉水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拓展地环江喀斯特地貌价值及贡献(英文)
2014年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分期申报的系列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遗产地包括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和重庆武隆喀斯特;第二期提名地则包括了广西桂林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以及作为荔波喀斯特拓展地的广西环江喀斯特。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对其申报论证倍受关注。新西兰Williams教授2013年考察环江时指出:“环江喀斯特作为荔波喀斯特的拓展地,无须论证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应关注其拓展的价值,即能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及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构成作出哪些突出贡献”。然而近年来人们多注重于荔波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环江喀斯特的世界遗产价值至今尚无人进行过相关研究。本文基于野外实测资料、研究区遥感影像图、1∶10000地形图及1∶200000水文地质图等工作底图,并运用 ArcGIS、Erdas、AutoCAD、Photoshop 等技术软件,尝试从环江喀斯特的地理地质背景、地貌特征等方面与荔波喀斯特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其他片区进行对比的角度来研究环江喀斯特的地貌特征,旨在申明环江喀斯特的拓展,能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做出哪些实际的补充和完善,进而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提供科学材料。
刘子琦熊康宁李高聪肖时珍王玲玉王恒松罗鼎
关键词:世界遗产地貌学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全球对比及其世界遗产价值研究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代表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貌价值。“中国南方喀斯特”是缔约国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系列申报的遗产地和提名地,包括石林喀斯特遗产地、荔波喀斯特遗产地、武隆喀斯...
李高聪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
文献传递
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7
2012年
根据系统论的思想,科学分析了荔波世界遗产地的环境与发展压力,总结了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依据"保护为主、科学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按照"核心区保护为主、缓冲区治理与发展相结合、流域上游区防治结合"的保护理念,在遗产地采取保护性建设、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3种措施。同时指出,需建立或采取诸如世界遗产公约长效机制、国内外合作交流体系和流域综合治理机构等保护措施,以适应时代快速变迁、全球化进程加快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真正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熊康宁李高聪李高聪
关键词:风景园林世界自然遗产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
海南岛东部台风重现期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是华南地区历史上造成破坏最为严重的台风之一,所以准确预测这类超强台风在未来的发生概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增加重现期预测的可靠性,本文采取器测资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台风重现期.利用1949年以来台风最佳路径资料统计了65年内影响海南岛东部区域所有的年台风最大风速,并采用耿贝尔分布模型建立了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和三亚等6个区域的台风重现期曲线.同时,基于历史文献记载描述,利用阈值法确定了海南岛东部这6个城市历史时期超级台风的重现期.结果表明,基于现代器测资料得到的相同强度台风重现期排序为文昌<万宁<海口<琼海<陵水<三亚.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强度为62m/s台风的重现期,与以历史文献为基础重建的超强台风重现期十分接近.此外,西北太平洋台风(西太台风)和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台风能量耗散指数(PDI)的年际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西太台风对海南岛东部地区的影响频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年总PDI仅略微下降,表明单个西太台风的强度可能有所增大;而南海台风对海南岛东部地区的影响频数变化波动较小,其年总PDI则表现为略上升,但总体强度变化不大.影响海南岛东部各地区西太台风的月频数存在纬向差异,纬度越高,台风高峰期出现的越晚;而影响海南岛东部各地区南海台风的月频数空间差异不显著,台风高峰期集中在7~9月.影响海南岛东部台风活动时间可以从4月持续到11月.
屠佳雨高抒周亮赵秧秧李高聪戴晨杨保明
关键词:台风强度频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