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达武
- 作品数:34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Id-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IGF-1R及Bcl—2的关系和临床意义
- 目的:研究分化/DNA结合抑制因子一1(Inhibitorofmfferentiation/DNAbinding-1,Id-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
- 曾达武
- 关键词:ID-1肝细胞癌肿瘤转移
- 文献传递
- Serum ceruloplasmin levels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liver fibrosis:a promising novel non-invasive model to predict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patients with normal or minimally raised ALT
- 曾达武董菁朱月永刘豫瑞江家骥
- 拉米夫定与α-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 2009年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α-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疗效。方法98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用拉米夫定100mg.d-1口服,8周后联合α-干扰素5MIUsc,隔日1次,治疗8周,最后单用α-干扰素5MIU16周;B组单用α-干扰素5MIUsc,隔日1次,共24周;两组患者在α-干扰素停药后随访6个月。结果结束时,A组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V DNA<105与B组比较,P值均<0.05;但完全应答率无差异;而随访6个月时,A、B两组各指标均无差异。结论拉米夫定与α-干扰素二者序贯治疗CHB短期疗效优于单一α-干扰素治疗。
- 曾达武谢碧霞江家骥
- 关键词:拉米夫定Α-干扰素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病理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建立肝纤维化分级无创模型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确认的CHB患者148例,同步进行肝组织病理学、血清CP及生物化学指标检查。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CP水平与肝脏病理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的诊断意义。构建肝脏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48例CHB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G1、G2、G3、G4的血清CP平均值分别为(212.5±34.9)、(205.5±32.O)、(201.4±37.7)和(172.8±20.4)mg/L,ANOVA分析提示4组炎症活动度分级间C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09,P〈0.01);纤维化分期Sl、S2、S3、s4的血清CP平均水平分别为(217.4±32.3)、(206.0±37.7)、(194.2±29.8)和(179.7±30.4)mg/L,ANOVA分析提示纤维化分期间C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08,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提示,CP与炎症活动度分级(r=0.316,P〈0.01)以及纤维化分期(r=0.404,P〈0.01)均呈负相关关系。应用ROC分别建立CP水平对s≥2、S≥3、S=4的诊断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0.70和0.72。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模型-1(S≥2)、模型-2(s≥3)、模型-3(S-4)组包括CP、甲胎蛋白、胆碱酯酶、PLT、年龄的肝纤维化独立预测因子,最终构建数学模型并计算肝纤维化评分,模型-1、模型-2、模型-3的AUC分别为0.84、0.83和0.87,准确率分别为7l.8%、80.3%和79.2%。结论CHB患者的血清CP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关系,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呈阶梯状降低。CP水平可作为无创性判断肝脏�
- 曾达武董菁朱月永陈靖郑琦陈丽红刘豫瑞江家骥
- 关键词:血清铜蓝蛋白ROC曲线肝硬度
- 乙肝自然史中肝脏纤维化的无创性诊断研究
- 曾达武刘豫瑞张洁旻董菁林苏朱月永江家骥
- 中国有约9300万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该省2014年数据:成人HBV阳性率为14%,其中10~15%患者在未来进展到肝硬化,5%会出现肝细胞癌(HCC)。而每个肝硬化患者平均治疗费用3~5万元/年,HCC患者平均...
- 关键词:
- 关键词:肝脏纤维化病理学诊断抗病毒治疗
-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腹腔穿刺术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腹腔穿刺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为 ACLF 且进行1次以上腹腔穿刺的患者,观察术后腹腔或腹壁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每次操作前3 d 内的指标。连续变量采用 t 检验,离散变量采用卡方检验,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组185例 ACLF 患者,共进行525次腹腔穿刺术,其中289(55.0%)次为诊断性腹腔穿刺,236(45.0%)次为腹腔穿刺放腹水治疗。最终观察到16(3.0%)例出血事件,其中4例为腹壁血肿,12例为腹腔内出血。根据是否出现出血并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两组在年龄、性别、Child-Pugh 评分、穿刺腹水量、是否存在肝硬化基础、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出血组 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显著高于未出血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则低于未出血组(均 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腹腔穿刺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105,95%CI :0.018~0.608,P =0.012)。随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出血的风险随之增高,当纤维蛋白原≤0.8 g/L 时,出血风险高达11.76%(12/102)。结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 ACLF 患者腹腔穿刺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林苏王明芳朱月永曾达武董菁陈靖郑琦刘豫瑞江家骥
- 关键词:出血并发症穿刺抽液术凝血障碍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倍正常上限的慢性HBV携带者肝硬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 目的通过纳入常规血清学指标,来构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倍正常上限(ULN)的慢性HBV携带者肝硬化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于2009.3至2012.10期间住院278例初始治疗的...
- 曾达武朱月永刘豫瑞董菁江家骥
- 关键词:携带者肝硬化HB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被引量:2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处于免疫清除期(IC)的慢胜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确诊为IC期的CHB患者,同步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HBsAg定量及生物化学指标检测。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sAg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指标的诊断意义,并构建肝脏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共165例IC期CHB患者纳入本研究。炎症G1、G2、G3、G4级患者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为(27716.07±32870.69)IU/ml、(34478.75±40899.55)Iu/ml、(19408.09±24881.07)Iu/ml、(14286.31±28610.14)IU/ml,G2、G3、G4级患者间HBsAg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0.508,P〈0.05);纤维化S1、S2、S3、s4期的血清HBsAg水平分别(41337.23±43236.39)IU/ml、(27264.32±32517.29)IU/ml、(11541.77±11538.93)IU/ml、(11447.37±22215.44)IU/ml,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的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05,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sAg水平与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44和-0.365,P值均〈0.01)。HBsAg≤32995IU/ml判断纤维化s≥4的特异度为95.16%,灵敏度35.9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胆碱酯酶和HBsAg水平的组合模型有助于判断s≥4,建立诊断模型:S=6.3087+0.0492×年龄(岁)-0.5827×HBsAg(log10IU/ml)-0.1109×白蛋白(g/L)-0.0003×胆碱酯酶(IU/L),其灵敏度为75.73%,特异度为69.35%。结论Ic期CHB患者的血清HBsAg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关系,且随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呈阶梯状降低。HBsAg水平可作为无创性判断肝脏纤维化状态的一项重要�
- 曾达武董菁陈丽红朱月永陈靖郑琦刘豫瑞江家骥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免疫清除期
- HBeAg水平与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关系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免疫清除(IC)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eAg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G)、纤维化分期(s)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确诊为Ic期的CHB患者,同步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血清HBeAg和HBVDNA检测。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HBeAg水平与肝脏病理学分级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判断HBeAg水平对肝脏G分级及S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249例IC期CHB患者纳入本研究,G1~G4患者血清HBeAg水平分别为(2.93±2.85)、(2.96±2.74)、(2.69±2.67)和(2.30±2.41)lgs/co,S1~S4患者血清HBeAg水平分别为(2.99±2.74)、(2.89±2.73)、(2.58±2.55)和(2.32±2.44)lgs/co,提示4组患者G分级及S分期间HBeA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13和74.12,均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血清HBeAg水平与G分级、S分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8和-0.532,均P〈0.01)。判断G≥3和G≥4,S≥3和S≥4患者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73,0.80和0.77;HBeAg最佳截点分别为2.95、2.64、2.99和2.82 lgs/co。结论在IC期CHB中,肝组织学G分级及S分期与HBeAg水平呈负相关。结合HBeAg水平,有助于肝脏病理学变化程度的判断。
- 曾达武董菁朱月永陈靖郑琦陈丽红刘豫瑞江家骥
- 关键词:慢性肝炎E抗原乙型
- 肝细胞癌与肠道菌群:不容忽视的瘤内菌群
- 2024年
- 肠道菌群的失衡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包括肝细胞癌(HCC)。肠道菌群与HCC的研究经历了相关性研究,肠道菌群本身、肠道菌群相关代谢产物与宿主免疫等方向;而随着对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肿瘤内菌群的概念浮出水面。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产物或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从而远程影响肿瘤,而肿瘤内菌群与癌细胞密切接触,因此可能具有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本文将从HCC的瘤内菌群发现、检测以及瘤内菌群来源等方面展开综述。
- 曾达武郑莹莹朱月永
- 关键词:肠道菌群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