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岩

作品数:9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艺术

主题

  • 2篇音乐
  • 2篇曲式
  • 2篇奏鸣曲
  • 2篇奏鸣曲式
  • 2篇协奏
  • 2篇协奏曲
  • 2篇钢琴
  • 2篇钢琴协奏曲
  • 1篇第一钢琴协奏...
  • 1篇调式
  • 1篇艺术
  • 1篇艺术作品
  • 1篇音乐材料
  • 1篇音乐分析
  • 1篇音乐艺术
  • 1篇音色
  • 1篇肖斯塔科维奇
  • 1篇旧曲
  • 1篇怀旧
  • 1篇黄自

机构

  • 7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7篇曾岩
  • 1篇裴佳兴

传媒

  • 2篇北方音乐
  • 2篇艺术教育
  • 1篇音乐创作
  • 1篇戏剧之家
  • 1篇音乐大观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4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论杰尼索夫《钢琴协奏曲》中音色的角色功能
2017年
爱迪生·杰尼索夫(Edison Denisov,1929-1996)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与施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并称为"俄罗斯三杰"。《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75年,正值其创作的个人风格时期,是他本人认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把它看成自己风格转变的转折点。该部协奏曲有三个乐章,创作手法相似,都源于作曲家对音色的运用。本文从"音色"这一技术手段入手,深入分析该部作品在音色处理上的独到之处——音色角色的功能。
曾岩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音色
20世纪早期调性奏鸣曲式作品理论的国内研究状况
2012年
奏鸣曲式是大型复杂曲式类型之一,也是作曲家们比较热衷的曲式结构,从形成至今都发挥着无穷的魅力。奏鸣曲式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的研究成果,国内、国外非常多见,特别是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无论是论文和学术期刊文章早已多如牛毛,不胜枚举。音乐时代进入20世纪,随着和声调性观念的解放,奏鸣曲式原来依附的调性问题也随之出现新的解译,因此,奏鸣曲式内部各主要音乐参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曾岩
传统的先驱——黄自管弦乐序曲《怀旧》的结构分析
2014年
20世纪初由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衰败,音乐的创作也随之衰减,随着新音乐新文化的传入影响,以学堂乐歌为表现形式的声乐作品开始在音乐创作中占据主要地位。在歌曲创作林立的20世纪早期,黄自为管弦乐队创作于1929年的序曲《怀旧曲》,则凸显出此作品音乐形式与创作技法的与众不同。
曾岩
关键词:奏鸣曲式传统技法
人生不必急
2014年
多少个晨曦 淹没在车里 多少个黄昏只 剩下步履 牵着一只手 漫步到天际 带上一颗心和
曾岩裴佳兴
关键词:歌曲歌词音乐艺术艺术作品
二十世纪早期调性奏鸣曲式的调性发展变异形态
2012年
奏鸣曲式,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从古典时期延续至今,经久不衰。在和声调性体系日益淡化的二十世纪早期,奏呜曲式更因其强调双主题对抗性及调性对比原则表现出异彩纷呈的变异性和多样性。本文研究的奏鸣曲式的现象及阐述的观点核心部分是二十世纪早期所产生以调性为基础的、并以奏呜曲式这种结构所构筑的音乐作品。1900年至1950年之间(时间的数字为概数)涵盖了二十世纪大多数具有代表意义的音乐流派,例如: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主义等等,期间所产生的作品从结构、技法等技术手段各方面影响着之后音乐的发展,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二十世纪相对最为重要的音乐时期。
曾岩
20世纪早期调性奏鸣曲式结构的变异
2014年
自奏鸣曲式确立开始,其"三部性"结构就具有了稳定的形式、明确的表现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正如大多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所展示的: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展开部包括主、副部主题在一定方向调性上的展开,及再现部中主、副部主题在主调上的回归,其他各音乐参数,例如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声、织体也在主题的统领下根据结构原则的要求,按着结构动力的安排错落有致地各尽其职。
曾岩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
草原上的英雄——交响诗《嘎达梅林》的音乐分析
2014年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中国早期调性音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用奏鸣曲式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品。他的故事来源于蒙古族,采用同名民歌旋律作为素材,调式与和声民族化,结合西方作曲技法,是作曲家"中西结合"创作而成的一部优秀的管弦乐作品。
曾岩
关键词:奏鸣曲式音乐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