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龙

作品数:142 被引量:1,415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40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天文地球
  • 40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7篇盆地
  • 61篇四川盆地
  • 44篇勘探
  • 34篇油气
  • 23篇成藏
  • 21篇震旦
  • 20篇储层
  • 19篇灯影组
  • 19篇碳酸
  • 18篇盐岩
  • 18篇震旦系
  • 18篇碳酸盐
  • 18篇碳酸盐岩
  • 14篇地质
  • 14篇三叠
  • 11篇地层
  • 9篇震旦系灯影组
  • 9篇测井
  • 8篇地震
  • 7篇油气成藏

机构

  • 125篇中国石油天然...
  • 20篇中国石油西南...
  • 19篇中国石油
  • 14篇成都理工大学
  • 10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西华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石油集团...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藏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36篇文龙
  • 34篇罗冰
  • 26篇杨雨
  • 23篇周刚
  • 18篇张本健
  • 18篇王文之
  • 17篇冉崎
  • 17篇张玺华
  • 16篇陈康
  • 11篇谢继容
  • 11篇杨跃明
  • 11篇汪泽成
  • 10篇徐亮
  • 10篇夏茂龙
  • 10篇姜华
  • 10篇汪华
  • 10篇梁瀚
  • 9篇洪海涛
  • 9篇谢武仁
  • 9篇张亚

传媒

  • 32篇天然气工业
  • 10篇天然气勘探与...
  • 7篇石油勘探与开...
  • 7篇中国石油勘探
  • 6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地学前缘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年份

  • 10篇2025
  • 22篇2024
  • 17篇2023
  • 11篇2022
  • 11篇2021
  • 15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9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恢复三维古地貌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恢复三维古地貌方法,通过将现今构造的断层相关褶皱变形消去,得到目的层古地貌的形态,从而可以判断在古地貌背景下,有利的碳酸盐岩滩相储层在哪个地貌高部位沉积,以提高油气工业钻探成功率。
梁瀚龙隆文龙冉崎张晨陈康梅花浪雪
四川盆地高磨地区龙王庙组气藏地震勘探关键技术被引量:19
2016年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简称高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白云岩储层埋藏深(一般介于4 400~4 900m)且存在着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此,开展了地震勘探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并形成了配套技术,主要包括:①通过对区内已有的地质、钻井资料以及早期的地震资料和成果进行深入地分析,从整体上掌握该区地面、地下的基本构造形态及地质情况;②在此基础上,确定采用"两宽一小"(宽方位、宽频、小面元)的数字地震采集技术,通过优化设计三维观测系统使目的层面元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均匀,浅中深层覆盖次数均能满足设计需求,从而获得了高精度的三维地震资料;③利用井控地震处理技术提高了深层地震数据的信噪比;④建立了龙王庙组储层地震响应模式,采用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来进行储层的定量预测,绘制了储层厚度地震预测平面图;5通过岩心试验和测井分析确定含气敏感弹性参数,进而利用该参数进行叠前烃类检测,降低了地震资料的多解性。结论认为,通过应用上述关键技术,助推了龙王庙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的发现。
张光荣冉崎廖奇喻颐张旋陈康曹宏曾鸣文龙赖强
关键词:四川盆地早寒武世三维地震储集层预测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 ,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欠压实作用 ;生烃增压作用 ;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 ;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 ,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观存在 ,但这几种成因机制难以确切地解释这种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 ,有些方面还存在矛盾。通过对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的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活动的分析认为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地层异常高压的这种分布特征是由两种主要的地质作用所控制 ,一种是中侏罗世沙溪庙组的快速堆积作用 ;另一种是断裂构造活动的释压作用 ,即 ,地层高压是由沙溪庙组最大沉积厚度分布区 (坳陷区 )
刘埃平文龙张闻林孔令霞
关键词:上三叠统地层川西前陆盆地异常高压生烃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组滩相白云岩规模储层发育特征及勘探意义被引量:10
2022年
寒武系洗象池组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重要接替层系,规模储层控制了低勘探程度区的勘探发现。采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通过对该区洗象池组滩相白云岩原岩结构恢复,开展了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及发育模式等研究。(1)滩相白云岩储层岩石类型包括砂屑白云岩、含砾屑砂屑白云岩、砂砾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以及晶粒白云岩等,主要发育在滩—滩多期叠置、坪—滩—坪、潟湖—滩—潟湖和坪—滩—潟湖等多种沉积微相组合序列。储集空间类型以晶间(溶蚀)孔、粒间(溶蚀)孔和溶洞为主,少量(溶蚀)裂缝发育。储层段孔隙度在3%~6%之间,最高可达10%以上。(2)在同沉积古隆起影响下,洗象池组滩相白云岩受同生—准同生期高频次暴露形成了大量溶蚀孔洞,后期叠加了加里东期多幕次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规模发育的滩相白云岩储层。其中,洗象池组沉积末期的郁南运动影响范围大,全盆地广泛发生暴露,对洗象池组中—上部储层有进一步改造作用;都匀运动和广西运动可能对川中古隆起及周缘储层有改造作用。(3)全盆地洗象池组以Ⅱ类储层和Ⅲ类储层为主,其中,古隆起周缘斜坡带(合川—营山)规模储层分布面积过万平方千米,有望成为目前最有利勘探区带。
石书缘胡素云汪泽成文龙徐祖新刘伟谢武仁姜华卞从胜刘静江陆彬苏旺冯庆付周刚郝涛
关键词:加里东运动寒武系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被引量:79
2014年
震旦系灯影组是四川盆地最古老的含气层,过去的研究对其储集空间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为此,以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研究为基础,以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实验技术为辅助手段,首先分析了该区灯影组白云岩储层的类型,其主要为蓝细菌叠层白云岩、蓝细菌砂屑白云岩、蓝细菌凝块白云岩、"葡萄花边"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等。进一步根据储层的发育层位、控制因素、组构选择性以及有效性等多方面因素,将灯影组储集空间划分为6种类型,并探讨了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结论认为:①灯二段储集空间以格架孔、粒内、粒间孔以及"葡萄花边"构造残留孔洞为主,沉积相带是灯二段储层形成的物质环境基础,海平面下降引起的表生岩溶作用是其发育的主要原因,而胶结作用则是破坏其储集空间的主要因素;②灯四段储集空间以角砾间溶孔、大规模溶孔溶洞为主,灯影期末构造抬升引起的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而硅化作用则是导致储层变差的重要因素。
姚根顺郝毅周进高蒋伟雄文龙倪超潘立银张建勇
关键词:四川盆地震旦纪储集空间岩溶作用硅化作用
四川盆地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岩溶地貌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25
2014年
受桐湾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发育2期大规模风化壳岩溶作用,岩溶识别标志明显。为探寻岩溶作用与震旦系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关系,综合应用野外剖面、新钻井以及地球物理勘探资料,通过分析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补偿关系,根据灯影组"残余厚度"和下寒武统"印模厚度"的特征,依据地层厚度组合关系恢复了该区寒武系沉积前震旦系顶界的岩溶地貌,并将其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坡地、岩溶谷地和岩溶盆地4个二级地貌单元,认为寒武系沉积前四川盆地震旦系顶界具有大型近南北向侵蚀谷地和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坡地并存的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桐湾期的表生岩溶作用对灯影组储层形成和油气成藏的重要意义:①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坡地与灯影组丘滩体叠合形成了连片叠置发育的优质储层;②近南北向大型侵蚀谷地充填下寒武统巨厚的优质烃源岩,形成了古隆起高部位下寒武统生烃中心;③优质烃源岩与储层大面积对接有利于油气侧向运聚成藏。
杨雨黄先平张健杨光宋家荣宋林珂洪海涛谭秀成文龙
关键词:四川盆地震旦纪油气藏形成早寒武世
一种基于真地表的自适应面波压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真地表的自适应面波压制方法,包括:一:求取双程走时和相应的面波最大视速度;二:刻画面波在时间‑空间域中的展布特征,该展布特征包含面波在不同排列中的时距曲线;三:分别拟合每个排列中面波的时距曲线,得到各...
汤聪杨雨文龙冉崎易海永张宇生陈康张本健韩嵩刘晓兵曾鸣彭浩天
一种基于改进时频分析技术进行频散属性反演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改进时频分析技术进行频散属性反演的方法,包括:1:根据叠前地震角道集中每道地震记录求取振幅谱;2:对振幅谱依次进行平滑处理、能量归一化处理和缩放处理;3:构建最优窗参数和新窗函数;4:将新窗函数代替常...
周刚文龙王文之张本健汪华严威和源聂晶龙虹宇陈曦曾云贤钱红杉黄茂轩
基于古河道构型与地震地貌学分析的古流向分析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古河道构型与地震地貌学分析的古流向分析方法,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技术领域,通过获取待测区域的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及岩心资料分析得到古水道沉积成因环境,根据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其地震属性特征,再根据前述特...
王小娟陈双玲关旭文龙曹正林韦腾强张晓丽朱华杨曦冉杨田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与油气勘探被引量:19
2022年
受峨眉地裂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发生了较强的构造-沉积分异,形成了“两台一凹”的构造-沉积格局。通过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连井剖面和地震响应特征刻画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的构造-沉积分异,并探讨其油气勘探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自中二叠世栖霞期始,四川盆地就已经开启了北西-南东向的构造-沉积分异。栖一期,通江-苍溪-南充-长寿凹陷(简称通江-长寿凹陷)初步形成,“两台一凹”的构造-沉积格局基本定型;蜀南台地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9.69×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0~9.1 m;川东北台地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3.77×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0~13 m;通江-长寿凹陷主要呈“C”形的北宽中窄南宽的双喇叭形特征,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3.75×10^(4)km^(2),厚度为10.3~28.4 m。栖二期,通江-长寿凹陷内外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差异不明显,但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展布依然为北西-南东向。茅一期,通江-长寿凹陷向南扩展,延续了栖霞期向台内延伸的趋势;蜀南台地向北西扩大,形成川西北-蜀南台地,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7.79×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0~45.6 m;川东北台地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分布面积为3.94×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0~53 m;通江-长寿凹陷依然为“C”形的北窄南宽的喇叭形特征,面积为5.79×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36.3~96.0 m。茅二期,通江-长寿凹陷的“C”形态消失,为北西-南东走向的苍溪-渠县凹陷所取代,但“两台一凹”的构造-沉积格局仍然存在,该凹陷西陡东缓,面积为1.4×10^(4)km^(2),含海泡石(滑石)层系厚度为36.3~53.6 m。中二叠世通江-长寿(生烃)凹陷的发现提升了油气勘探的潜力,凹陷“C”形区带内及周缘地区是中二叠统油气勘探的最有利地区。根据�
刘树根文龙文龙宋金民孙玮金鑫金鑫邓宾邓宾江青春李智武丁一叶玥豪王瀚杨迪杨迪田小彬田小彬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油气勘探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