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兰
- 作品数:55 被引量:231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浦东新区卫生局卫生科技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6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刘春燕戎兰蒋晓芸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
- 益生菌对结肠炎大鼠黏膜和系统水平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观察和分析结肠炎大鼠黏膜和系统水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益生菌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模型组(UC组)和治疗组(PC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PC组大鼠每天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悬液(2.2×109CFU/只)治疗,共4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症并评分;分离脾细胞和小肠派伊尔氏淋巴滤泡(Peyers’patches,PP)中的免疫细胞,与大肠埃希菌标准株共同培养72h,酶免疫分析法(EIA)检测上清液中TNF-α、IFN-γ、IL-12、IL-10和TGF-β水平。结果(1)PC组炎症评分明显低于UC组(P<0.05)和高于NC组(P<0.01)。(2)UC组大鼠脾细胞和PP细胞上清液中的TNF-α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3),IL-10明显低于NC组(P<0.03);PC组的明显低于UC组而高于NC组(P<0.05),IL-10高于UC组而低于NC组(P<0.05)。(3)UC组PP细胞上清液中的IL-12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2)和PC组(P<0.05);PC组高于NC组(P<0.02);脾细胞上清液中的IL-12水平和两种细胞上清液中的TGF-β水平在3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肠炎大鼠黏膜和系统水平均存在促炎性和抗炎性细胞因子间的平衡失调;双歧三联活菌可改善此类失平衡。
- 刘伟戎兰丁伟群孙大裕
- 关键词:实验性结肠炎细胞因子
- 毫米波照射对大鼠实验性肝癌病变的影响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观察低能量高功率密度毫米波照射对实验性肝癌大鼠演变过程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 6组 ,第 1至 5组均为诱导肝癌组 ,用二乙基亚硝胺 (DEN ,diethylnitrosamine)喂养 14周诱导实验性肝癌 ,同时用毫米波通过直接或循经 (肝俞 )照射 5或 10周 ;第 6组为正常大鼠毫米波照射对照组。检测肝癌演变过程中血清学、组织学的变化。结果 诱导的肝癌大鼠 ,血清中γ 谷氨酰转肽酶 (γ GT)、碱性磷酸酶 (AKP)、胆汁酸 (BA)较正常大鼠组明显升高 ,毫米波照射肝癌大鼠γ GT、AKP、BA与肿瘤对照组相比略下降 ,统计学上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肿瘤对照组光镜下有肝癌结节 ,而毫米波照射组仅见嗜酸性和嗜碱性增生结节。毫米波照射后肝癌大鼠细胞核增殖数 (PCNA)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 ,第 5周开始的直接毫米波照射组PCNA低于其余毫米波照射组 ;毫米波照射后肝癌大鼠 p5 3,bcl 2蛋白表达较肿瘤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 毫米波照射能减缓DEN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肝脏病理改变减轻 。
- 戎兰孙大裕庞惠芳陆玮梅玲
- 关键词:毫米波照射肝癌二乙基亚硝胺
- 美沙拉嗪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内毒素-Toll样受体4-细胞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2008年
- 越来越多的细胞核因子-κB(NF-κB)与炎症性肠病(inflanmlatorv bowel disease,IBD)相关性证据表明,调节NF-κB通路可能是IBD治疗的主要靶点。而5-氨基水杨酸制剂(5-aminosalicylic acid,5-ASA)如美沙拉嗪是治疗IBD的主要药物,研究表明5-ASA作用机制广泛,如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等。本研究观察美沙拉嗪对结肠炎大鼠内毒素(LPS)-Toll样受体4(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5-ASA治疗IBD其他可能的作用机制。
- 刘伟戎兰丁伟群蒋义斌钟良孙大裕
- 关键词:细胞核因子-ΚBTOLL样受体实验性结肠炎信号通路美沙拉嗪内毒素
- 小肠印戒细胞癌误诊为克罗恩病
- 2009年
- 患者男,52岁。因反复恶心、呕吐伴腹痛4个月余收入院。患者入院前4个月开始出现反复恶心、呕吐伴腹痛,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同时停止排便,病程中无黑便、腹泻、黏液血便,无头晕、头痛,无口腔溃疡、发热、关节酸痛等。外院曾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示“机械性小肠梗阻”,
- 邱志兵戎兰钟良
- 关键词:机械性小肠梗阻印戒细胞癌克罗恩病误诊停止排便黏液血便
- 注意识别胰性脑病和Wernicke脑病被引量:4
- 2006年
- 近期在国内较多文献中有学者认为胰性脑病(pancreatie encephlopathy,PE)和Wernicke脑病有紧密关系,或者将迟发性胰性脑病(delayed pancreatic encephlopathy,DPE)称为Wernicke脑病.但我们认为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故应引起注意和鉴别.
- 戎兰施琦赟
- 关键词:WERNICKE脑病迟发性胰性脑病发病机制
- L-[1-^(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与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
- 2005年
- 目的:研究L-[1-13C]苯丙氨酸呼气试验(PheBT)结果与大鼠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PAH)活性的关系. 方法:CCl4诱导急性肝损伤SD大鼠10只,正常对照组10 只;尾静脉给予13C标记L-苯丙氨酸(13C-phe)20 mg/kg, 收集给药前和给药后60 min内间断时间点的气样:采用气体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量气样中13CO2丰度;计算呼气气中13C清除速率常数;采用酶偶联法测量肝脏组织中PAH活度. 结果:绝大部分正常(9/10)和CCl4急性肝损伤(8/10)大鼠尾静脉给予13C—phe以后,呼出气中13C排除在2 min 达到峰值;呼出气中13C排除分为快、慢两个时相;CCl4 肝损伤大鼠PheBT参数13C排除速率常数PheBT—k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P<0.01),其值分别为(2.45±0.25)×10-2/min和(2.98±0.19)×10-2/min而快时相13C 处置常数在肝损伤和正常组大鼠之间没有差异(P>0.05), 其值分别为(9.46±3.27)×10-2/min和(10.17±2.10)×10-2/min; CCl4急性肝损伤大鼠呼出气中13C丰度峰值(204.33±35.80)‰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70.65±22.85)‰(P= 0.04,P<0.05);急性肝损伤大鼠全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活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P<0.01);大鼠呼气试验参数PheBT—k与大鼠全肝苯丙氨酸羟化酶总活度高度相关(r=0.92,P=0.00,P<0.001). 结论:PheBT时全肝PAH总活度降低是急性肝损伤大鼠呼出气中13C排除速率下降的最直接原因:呼气试验参数PheBT—k可以定量评价肝脏损伤程度.
- 严惟力蒋义斌林祥通孙旭戎兰梁棋孙大裕
- 关键词:呼气试验急性肝损伤苯丙氨酸羟化酶^13C时相
- 毫米波照射对人肝癌细胞株BEL 7404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 35 .8GHz毫米波照射能否诱导人肝癌细胞株BEL 74 0 4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BEL 74 0 4人肝癌细胞体外培养 ,随机分为 4组 ,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核的变化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 3的底物多聚腺苷酸核糖基化聚合酶 (PARP)被剪切的比例。结果 BEL74 0 4细胞经毫米波照射后诱发的细胞死亡具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其中毫米波和 5 氟脲嘧啶 (5 Fu)联合组细胞凋亡比例增高 ;免疫印迹分析对照组中相对分子质量为 116× 10 3 的PARP几乎完全保持完整 ,经毫米波或 5 FU处理过的BEL74 0 4细胞中 ,116× 10 3 的PARP被切割成相对分子质量为 85× 10 3 的肽段 ,其中以毫米波和 5 Fu联合组被剪切的PARP比例最高。结论 毫米波照射可诱导BEL74 0 4肝癌细胞凋亡 ,与 5
- 戎兰孙大裕梅玲陆玮
- 关键词:毫米波照射肝癌细胞株
-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变化以及益生菌的作用被引量:3
- 2007年
- 背景: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紊乱是重要因素之一,益生菌对其有治疗作用,但其免疫调节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炎症、肠道菌群的调节和树突状细胞(DCs)的活化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每组10只,行大鼠结肠组织炎症评分和肠道菌群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和共刺激分子CD86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法检测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结肠组织炎症评分分别为4.35±0.88、10.25±1.36和7.94±0.85,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粪便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减少(P<0.01),肠杆菌和真菌增加(P<0.01)。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肠道菌群紊乱得到部分纠正,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增加,接近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双歧三联活菌治疗组肠系膜淋巴结DCs中MHC-Ⅱ表达率分别为(26.2±7.2)%、(84.6±9.4)%和(66.5±8.4)%(P<0.05);CD86分别为(20.5±7.7)%、(80.6±8.8)%和(59.8±10.0)%,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能部分改善结肠炎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使肠系膜淋巴结中活化的DCs明显下调,降低其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从而可能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 戎兰刘伟丁伟群蒋义斌钟良孙大裕
- 关键词:结肠炎树突细胞益生菌炎性肠疾病
- ^(13)C-Hiolein呼气试验检测正常人脂肪酸代谢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对不同正常志愿者13 C Hiolein呼气试验的检测 ,绘制13 C Hiolein脂肪酸代谢正常人曲线。方法 12位正常志愿者分为男性、女性 ,年龄 >4 0岁、<4 0岁进行比较。予 15mg13 C Hiolein的标准食品 ,间隔 30min或 1h收集CO2 ,测定13 CO2 的丰度。结果 12位正常人13 CO2 的cPDR 3、6、2 4h ,cPDRpeak分别为 4 .0 2 %、11.2 6 %、2 2 .18%和 3.0 2 % ,平均 (5 .96± 1.2 1)h达到PDRpeak,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不同年龄、性别不会影响正常志愿者13 C Hiolein呼气试验的13 C的丰度 ,并获得正常人13 C
- 蒋义斌戎兰孙大裕金少津谢文章林祥通
- 关键词:脂肪酸代谢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