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伟

作品数:9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地层
  • 2篇三叠
  • 2篇三叠世
  • 2篇青藏高原
  • 1篇中二叠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北部
  • 1篇全新世
  • 1篇全新世以来
  • 1篇中三叠世
  • 1篇蒿属
  • 1篇藜科
  • 1篇孢粉
  • 1篇孢粉记录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更新世以来
  • 1篇晚三叠世
  • 1篇厘定
  • 1篇麻黄属
  • 1篇环境变化

机构

  • 5篇青海省地质调...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西安地质矿产...

作者

  • 5篇彭伟
  • 5篇朱迎堂
  • 2篇李荣社
  • 2篇杨延兴
  • 2篇王毅智
  • 2篇赵振明
  • 2篇郭通珍
  • 1篇彭琛
  • 1篇计文化
  • 1篇张雪亭
  • 1篇刘生军
  • 1篇伊海生
  • 1篇邓中林
  • 1篇王秉璋
  • 1篇王强

传媒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青海地质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秦昆接合部造山带鄂拉山中三叠世安尼期钙质风暴岩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0年
在秦昆接合部造山带发现典型的钙质风暴岩主要分布于羊曲—苦海—赛什塘构造混杂带西北侧,由介壳灰岩及泥晶灰岩组成,发育典型粒序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其发育时期为中三叠世安尼期,为河卡山前陆盆地晚期磨拉石阶段的产物,风暴岩可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等时标志,为进一步解剖秦昆接合部造山带三叠纪地层、盆地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依据。
朱迎堂彭伟王秉璋刘生军
关键词:中三叠世地层
青藏高原北部孢粉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被引量:13
2007年
根据青藏高原北部同纬度地区,同一个垂直自然带内的西藏羊湖的湖相沉积、青海昆仑河河流相沉积、青海豆错(苦海)湖的湖相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孢粉(spore-pollen)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①极度干旱荒漠区的代表植被麻黄属(Ephedra)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7.7%,4.2%,7.5%,总体上,羊湖地区的数值高于昆仑河地区与苦海地区。②代表气候湿润的禾本科(Gram ineae)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1.2%、4.9%、12.0%,从西向东数值逐渐升高。③代表气候湿润的蒿属(Artem isia)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22.2%,43.6%,48.8%,从西向东数值逐渐升高。④代表气候干旱的藜科(Chenopod iaceae)花粉平均百分含量,三个地区分别为:52.1%,42.4%,11.5%,从西向东数值逐渐降低。⑤依据蒿属、藜科花粉百分含量,计算出环境变化指标,蒿属/藜科(A/C)值,三个地区的平均值分别为:0.45,1.23,5.59,从西向东比值逐渐升高,⑥麻黄属/蒿属值,在全新世晚期,三个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幅度存在差异,分别为:0.45,0.34,0.28,从西向东数值逐渐降低。综观上述6个方面的变化规律,青藏高原北部全新世以来,干旱的程度从西向东逐渐降低;对青藏高原北部东西方向现今植被和环境的实际考察并结合上述变化规律,未来高原北部干旱变化的趋势将继续由西向东推移。
赵振明刘爱民彭伟计文化李荣社王毅智朱迎堂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部全新世环境变化
青海西金乌兰还东河中二叠世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04年
在西金乌兰 金沙江缝合带西段还东河发现了中二叠世埃达克岩 ,其岩石类型主要为闪长岩。还东河埃达克岩与Ⅰ类埃达克岩化学成分相近 ,可能是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产物。还东河埃达克岩的大地构造位置相当于西金乌兰 金沙江缝合带西段西金乌兰段 ,进一步证明了西金乌兰大洋板片向南俯冲消减的重要事实。埃达克岩常与金、银、铜、钼等热液和斑岩矿床密切共生 ,西金乌兰 金沙江缝合带东段具有丰富的铜、金等矿产资源 ,这一发现对在该带西段寻找该类矿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朱迎堂伊海生王强杨延兴郭通珍彭伟
关键词:中二叠世埃达克岩
青海西部可可西里湖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地层的厘定及其意义被引量:16
2003年
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是可可西里湖地区最为发育的海相沉积地层,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沉积盆地内。通过1∶25万可可西里湖幅区域地质调查,在饮马湖、马兰山一带发现了三叠纪地层最高层位,取得了丰富的沉积岩相资料。采集到大量古生物化石,其时代定为晚三叠世诺利期。种种迹象显示,巴颜喀拉山群顶部这套陆棚-海陆交互相的进积型沉积应为该盆地闭合期的产物。
朱迎堂郭通珍张雪亭杨延兴彭琛彭伟
青藏高原沱沱河至昆仑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孢粉记录的古环境信息被引量:3
2006年
根据对青藏高原沱沱河流域的雅西错湖湖相沉积、西金乌兰湖岸边的湖相沉积和昆仑河河流相沉积记录的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资料的对比分析,该地区2种标志性花粉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的百分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从南向北、从老到新,孢粉的种类、乔木花粉的数量逐渐减少,禾本科(Gramineae)花粉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蕨类孢子数量少;在研究区南部晚更新世早期出现了以白刺属(Nitraria)为代表的干旱灌丛草原植被,在研究区3~1万年之间出现了以蒿属、禾本科为代表的干偏湿的草原植被;总体上,根据晚更新世的孢粉恢复的古环境,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偏湿。这一特征对恢复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古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赵振明彭伟邓中林李荣社王毅智朱迎堂
关键词:青藏高原孢粉记录晚更新世古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