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丽英

作品数:58 被引量:111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国家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8篇细胞
  • 19篇胶质
  • 18篇胶质瘤
  • 11篇肠癌
  • 9篇抗原
  • 8篇体外
  • 8篇肿瘤
  • 7篇基因
  • 7篇癌细胞
  • 7篇肠癌细胞
  • 7篇超抗原
  • 6篇凋亡
  • 6篇荧光
  • 6篇荧光原位杂交
  • 6篇原位
  • 6篇原位杂交
  • 6篇脑胶质瘤
  • 6篇抗体
  • 6篇大肠
  • 6篇大肠癌

机构

  • 45篇苏州大学附属...
  • 11篇苏州大学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核工业医...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苏州医学院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 1篇锦州医学院附...
  • 1篇河南省职业病...
  • 1篇宁波市第一医...

作者

  • 53篇周丽英
  • 21篇黄强
  • 21篇戴宏
  • 16篇刘玉龙
  • 14篇周剑影
  • 12篇郭晓葵
  • 11篇邢春根
  • 11篇王爱东
  • 9篇兰青
  • 9篇王凡
  • 8篇姜忠
  • 7篇钱建新
  • 7篇庄志祥
  • 6篇胡勤芳
  • 6篇张玉松
  • 5篇孙志方
  • 4篇李元
  • 4篇蒲汪旸
  • 3篇衣服新
  • 3篇杨晓东

传媒

  • 9篇苏州大学学报...
  • 5篇中华放射医学...
  • 4篇辐射防护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华核医学杂...
  • 2篇江苏医药
  • 2篇辐射研究与辐...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苏州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8
  • 5篇2007
  • 11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5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EC治疗胶质瘤的体外实验
2005年
目的观察SEC活化的淋巴细胞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SEC,将淋巴细胞与胶质瘤细胞(SHG-44、MGR2、MGR3、SF767、SF295、SKMG-1、T98G及UW28)混合培养,按MTT法测定淋巴细胞对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经SEC活化的淋巴细胞对8株胶质瘤均产生强大的杀伤,其中以10μ/ml剂量组作用最明显。SEC作用的第一天,淋巴细胞就被激活并对胶质瘤细胞产生杀伤,第三天杀伤率达到峰值。结论SEC活化的淋巴细胞对胶质瘤细胞有明显的抗瘤活性。
王凡黄强周丽英
关键词:药物治疗胶质瘤体外实验淋巴细胞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
2005年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新鲜分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7、14d的脐带血AC133+细胞的扩增效率。结果新鲜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为(0.93±0.2)%。短期液体扩增培养后,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细胞因子SCF、FL和IL-3组合下,AC133+细胞的细胞数及扩增倍数与SCF、FL和IL-11组合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早期效应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用SCF、FL和IL-3组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够获得更高的体外扩增效率。
刘玉龙戴宏姜忠周丽英胡勤芳郭晓葵周剑影
关键词:脐带血细胞因子体外扩增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预测人大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2006年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 ISH)技术预测人大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可行性。培养2种不同放射敏感性的人大肠癌细胞系Lovo和SW 480,利用集落形成实验测得0、2、4、6 G y X线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同时采用F ISH技术和2号染色体涂染探针检测0、2、4、6 G y X线照射后24 h细胞2号染色体的诱导易位畸变量,分析染色体诱导易位畸变量与细胞存活率的相关性。两种细胞的2号染色体诱导易位畸变量与细胞存活率显著相关(r=-0.89,P<0.05)。F ISH技术能快捷、可靠地预测人大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李国强邢春根周丽英马陈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大肠癌放射疗法
SEC对胶质瘤的体内杀伤及其联合放射治疗的研究
2006年
目的:观察SEC活化的淋巴细胞对胶质瘤的体内杀伤作用,并观察SEC联合手术、放疗、化疗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SCID小鼠,通过建立荷瘤动物模型及HuPBL-SCID免疫嵌合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曲线,荷瘤小鼠生存曲线。30例胶质瘤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随机分对照组,处理1组(全身应用SEC),处理2组(局部应用经SEC活化的淋巴细胞)。结合MRI片观察疗效。结果:生长曲线显示:A组、C组、B组对胶质瘤的抑制率分别为58·5%、46·2%和36·3%。生存期曲线显示:对照组(D组)小鼠于第27天开始出现死亡,至第40天全部死亡,而A组小鼠在40天才开始出现死亡,其中有50%的小鼠到观察的最后时期(60天)仍生存良好。临床资料显示对照组有效率为40%,处理1组及处理2组有效率为50%和62·5%。结论:SEC在胶质瘤移植后的人源化免疫嵌合模型(SCID/HuPBL/SHG44)中显示出强大的抗胶质瘤作用。SEC与手术、放疗、化疗结合,能明显提高临床病人的疗效。
王凡黄强周丽英
关键词:超抗原胶质瘤
mIL-12基因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基因的抗结肠癌作用机制。方法鼠结肠癌动物模型建立后,待瘤体达近0.5cm时,每只瘤内注射携mIL12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包装细胞(PA317mIL12)1×107,于治疗后6h处死并取肿瘤组织行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流式细胞仪(FCM)检测。FCM除分析肿瘤DNA含量、观察凋亡峰外,还同时进行AnnexinⅤ检测。结果PA317mIL12瘤内注射后6h,电镜下即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TUNEL检测也同样显示有呈棕色染色的凋亡阳性细胞出现,癌细胞凋亡指数达37.6%。FCM检测不仅显示了清晰的凋亡峰,且AnnexinⅤ检测也为阳性。结论PA317mIL12介导结肠癌细胞(C26)凋亡可能是IL12基因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邢春根陈易人俞秋新周丽英冯一中李峰毛棣华
关键词:MIL-12基因结肠癌细胞凋亡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染色体易位畸变对人大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被引量:2
2006年
邢春根李国强周丽英戴宏薛永权陆雪官吴亚芳吕孝东田野
关键词:人大肠癌细胞原位杂交检测荧光FISH技术细胞存活率
正常与受照射的新生儿脐带血中ACl33^(+)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的相关问题探讨
2005年
目的探讨正常与受照射的新生儿脐带血中ACl33+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的相关问题。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活性分选系统(MidiMACS)分离、纯化脐带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ACl33+细胞的纯度。结果在正常与受照射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中,ACl33+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93±0.20)%和(0.33±0.20)%,两者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正常与受照组一次过柱获取的ACl33+细胞的纯度分别为(70.3±4.9)%和(68.3±4.6)%,二次过柱获取的ACl33+细胞的纯度分别为(86.3±5.5)%和(84.5±6.8)%,正常与受照组相比较,无论是一次过柱还是二次过柱,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免疫磁珠活性分选技术是一套有效的分离、纯化系统,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祖细胞;正常与受照射的脐带血MNC中ACl33+细胞所占的比例差异非常显著。
刘玉龙戴宏姜忠周丽英胡勤芳郭晓葵周剑影
关键词:脐带血电离辐射纯化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中ACl33^(+)细胞迁移和归巢能力的影响
2005年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中ACl33+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4)、粘附分子VLA4(CD49d)、LFA1(CD11a)和Lselectin(CD62L)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新鲜分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7d、14d的脐带血中ACl33+细胞表面CXCR4和CD49d、CD11a和CD62L的表达情况。结果新鲜脐带血ACl33+细胞中CXCR4的表达率为(50.2±12.5)%;CD49d的表达率为(53.2±15.6)%,CD11a的表达率为(98.1±2.4)%,CD62L的表达率为(52.4±16.6)%。在无血清、无细胞因子存在的条件下,体外培养第7d及14d,CXCR4、VLA4、CD11a和CD62L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在有细胞因子存在的条件下,短期液体扩增培养后,脐带血ACl33+细胞中CXCR4、VLA4、CD11a和CD62L的表达率较新鲜ACl33+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0.05);IL3+FL+SCF组较IL11+FL3+SCF组表达率高,其中以培养第14dCXCR4、CD62L的表达增高最明显。结论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过程中,早期效应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脐带血ACl33+细胞CXCR4、CD49d、CD11a和CD62L等的表达;用SCF、FL和IL3组合扩增脐带血,不仅能获得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祖细胞,还能增加造血干/祖细胞的迁移和归巢能力。
戴宏刘玉龙姜忠周丽英胡勤芳郭晓葵周剑影
关键词:脐带血细胞因子细胞粘附分子迁移归巢
O^6-苄基鸟嘌呤逆转人脑胶质瘤对BCNU耐药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探讨提高BCNU为代表的CENUs对Mer +脑胶质瘤化疗疗效的途径。方法 采用MTT法及测定肿瘤生长观察O6 苄基鸟嘌呤 (O6 BG)预处理Mer+人脑胶质瘤细胞及荷Mer+脑胶质瘤裸小鼠对BCNU疗效的影响。结果 O6 BG能提高BCNU对Mer +胶质瘤细胞T98G的敏感性 2 2倍 ,对Mer 细胞SHG 4 4无增敏作用 ,10 μmol/LO6 BG预处理 2小时即能明显抑制MGMT活性 ,≥5 0 μmol/L时能完全抑制MGMT活性 ;O6 BG毒性极低 ,10 0 μmol/L时细胞生存率 >95 %。O6 BG +BCNU组较空白对照组延缓肿瘤生长 34 16天 ,而单纯BCNU组延缓生长 18天 (P <0 0 1) ,且O6 BG +BCNU组中还见到肿瘤暂时性退缩。结论 O6 BG通过抑制MGMT活性 ,能逆转Mer+人脑胶质瘤细胞对BCNU的耐药性 ,提高BCNU疗效 。
官卫潘峻黄强龚德生杨伊林王爱东周丽英
关键词:脑胶质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耐药性
榄香烯在HuPBL-SCID小鼠体内对人脑胶质瘤协同免疫治疗作用的研究被引量:9
1999年
榄香烯(Elemene)是从中药莪术中提取的抗癌新药,早期的实验研究表明它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是细胞毒类抗癌药;最近研究提示,它还有可能是一种免疫功能调节剂.本研究旨在阐明其在抗肿瘤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取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加入含IL-2500U/ml的RPMI1640培养液,体外扩增4d,收集活化的HuPBL,尾静脉注射1.5×107·(0.5 ml)-1/只鼠,第14天重复注射1次.取指数增殖期的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细胞(1)1.5×105·(0.5ml)-1/只鼠,于HuPBL 2次转输后次日,直接注射于SCID鼠右腋皮下.从接种日至皮下扪及微结节的时间为肿瘤增殖的潜伏期,尔后局部剃毛,用卡尺测肿瘤短径(a),长径(b),并根据公式计算肿瘤体积W=a2 X b/2.取肿瘤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沿管壁加入到置有淋巴细胞分离液的试管内,常规收集淋巴细胞,按流式细胞计数仪和间接荧光原位杂交法鉴定.实验分组:(A)Lx+BsAb(抗 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IL-2+HuPBL;(B)BsAb+IL-2+HuP-BL;(C)IL-2+HuPBL;(D)HuPBL;(E)RPMI 1940.Lx1.5mg/只鼠,IL-2 500 U/只鼠,BsAb 200μg/只鼠均从腹腔给药,每天1次,至宰杀前1d,共观察28d.
黄强衣服新兰青周丽英王爱东孙志方
关键词:脑胶质瘤小鼠免疫疗法榄香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