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少源

作品数:70 被引量:43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3篇迷走
  • 23篇迷走神经
  • 15篇神经刺激
  • 15篇迷走神经刺激
  • 15篇耳穴
  • 14篇耳甲
  • 10篇抑郁
  • 9篇电刺激
  • 9篇失眠
  • 8篇电针
  • 5篇抑郁症
  • 5篇原发性
  • 5篇原发性失眠
  • 5篇针刺
  • 4篇动物
  • 4篇针灸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褪黑素
  • 4篇介导

机构

  • 59篇中国中医科学...
  • 6篇北京中医药大...
  • 6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湖北中医药大...
  • 1篇密歇根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59篇李少源
  • 55篇荣培晶
  • 15篇李亮
  • 11篇王俊英
  • 11篇张金铃
  • 9篇焦玥
  • 7篇翟煦
  • 6篇方继良
  • 6篇赵敬军
  • 5篇魏玮
  • 5篇王宏才
  • 5篇刘兵
  • 4篇朱兵
  • 3篇孟宏
  • 3篇罗曼
  • 3篇何勋
  • 2篇李霞
  • 2篇黄凤
  • 2篇丛斌
  • 2篇贲卉

传媒

  • 9篇世界科学技术...
  • 7篇针刺研究
  • 7篇中医杂志
  • 2篇中国针灸
  • 2篇科技导报
  • 2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第十八届中国...
  • 1篇World ...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医教育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2017第十...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7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12篇2020
  • 8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测量体重和摄食量的饲养笼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物实验器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测量体重和摄食量的饲养笼。所述饲养笼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活动区,所述活动区的底板上安装有体重电子秤;所述活动区右侧设置有有饲料槽,所述饲料槽底部安装有饲料电子秤;所述活...
荣培晶辛陈张煜郑姮李少源
耳穴电刺激治疗抑郁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被引量:20
2021年
《耳穴电刺激治疗抑郁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中国针灸学会组织,并在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指导、监督下实施。《共识》内容主要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结合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同行征求意见等,提出耳穴电刺激治疗抑郁症中西医理论基础、命名及穴位选择、刺激参数、治疗时机与疗程、联合用药方案、安全性等,供中西医临床诊疗参考使用。
荣培晶李少源周立群
关键词:耳穴电刺激抑郁症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难治性癫痫长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使用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仪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干预,并做长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144例符合难治性癫痫诊断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耳针式迷走神经刺激(ta-VNS)组(n=98)和经皮...
苏李翟煦韦颖李少源赵敬军朱兵荣培晶
关键词:部分性癫痫迷走神经刺激耳穴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夜间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6
2022年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睡眠质量及夜间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PI患者21例,于耳穴心、肾区,采用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刺激,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脉冲宽度(0.2±30%)ms,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客观睡眠结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睡眠效率(SE),非快速眼动1、2、3期和快速眼动期(REM)时间占TST的百分比(N1%、N2%、N3%、REM%)]及夜间心率变异性[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LF/HF)比值、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窦性RR间期的平均值(NNMean)]。结果:治疗后,患者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SL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01),SE、N3%、LF、HF、LF/HF、SDNN、NNMean、RMSSD较治疗前升高(P<0.001,P<0.01)。结论:taVNS可改善PI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客观睡眠结构,可能与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赵亚楠李少源李素霞焦玥王瑜张帅何家恺陈瑜荣培晶
关键词:原发性失眠自主神经功能
电针耳甲区对2型糖尿病大鼠痛觉障碍及抑郁症状的影响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耳甲区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痛觉障碍及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组13只、耳甲区电刺激组13只;空白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耳电区电刺激组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并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0 mg/kg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30天后对耳甲区电刺激组大鼠连续进行14天电针干预,每次30 min。记录造模前、造模3、15、30天及电针治疗14天各组大鼠的体重、血糖、行为学评分及机械刺激和热刺激收爪延迟时间。结果造模30天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耳甲区电刺激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血糖显著升高,行为学评分降低,机械刺激和热刺激收爪延迟时间延长(P<0.05或P<0.01);电针14天与模型组比较,耳甲区电刺激组大鼠体重上升,血糖下降,行为学评分升高,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收爪延迟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电针刺激耳甲区可改善STZ介导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消瘦、高血糖、抑郁症状及机械、热痛觉障碍。
李少源翟煦荣培晶王宏才李荣俊
关键词:2型糖尿病抑郁症电针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术及其临床应用
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目前已被美国FDA认定为对多种疾病的有效补充替代疗法,然而由于手术风险高、患者体内长期存在异物、费用高昂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妨碍了这一疗法的普及应用。神...
李少源张煜郑姮荣培晶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神经调控
基于中医理论的胃肠-脑跨器官多模态表征体系的建立及其在难治性疾病中的应用
2025年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各个脏腑组织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中脾胃与中枢(脑)的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胃肠-脑轴在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机制,实现了大脑与胃肠道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跨器官理论涉及不同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与整合;多模态表征则利用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模式传达信息。通过结合中医理论、胃肠-脑轴理论、跨器官理论和多模态表征,提出建立胃肠-脑跨器官多模态表征体系,并探讨该体系在功能性胃肠病、消化道癌前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抑郁症等难治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价值。
韩广卉郭艳荣培晶丛斌刘双江李少源魏玮
关键词:难治性疾病
抑郁与慢性疼痛共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9年
抑郁与疼痛是严重困扰人类的两大类疾病,临床上抑郁和慢性疼痛常常相伴随发生,两者存在复杂的相互促进关系,抑郁与慢性疼痛共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与验证干预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目前常用且得到广泛认同的抑郁与慢性疼痛共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抑郁与慢性疼痛共病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国笑王瑜李少源焦玥荣培晶
关键词:抑郁慢性疼痛共病动物模型
“调枢启神”治疗抑郁共病的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抑郁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身性疾病,往往与疼痛、失眠、功能性胃肠病、糖尿病等疾病伴随发生,抑郁共病发病率高、机制复杂、疾病负担重、治疗手段有限。现阶段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多数是围绕单一疾病或系统展开,以单病为导向的临床诊疗模式亟须突破。本文原创性提出“调枢启神”治疗抑郁共病的中西医结合创新理论,形成耳穴电刺激经迷走神经异病同治创新治法,并获得其治疗疼痛/抑郁共病、失眠/抑郁共病、功能性胃肠病/抑郁共病、糖尿病/抑郁共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循证医学证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李少源邹凝怿辛陈刘兵张煜郑姮王瑜王艺霏荣培晶
关键词:抑郁共病
SPARC计划Ⅱ期:聚焦迷走神经被引量:4
2023年
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于2016年启动的“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疾病症状”(SPARC)计划,已于2022年开展Ⅱ期研究。与Ⅰ期关注整体外周神经系统相比,SPARC计划Ⅱ期的最大特点在于专注研究迷走神经。通过梳理迷走神经刺激(VNS)临床应用现状、迷走神经与炎症反射、迷走神经与内感受系统等前沿进展,探索了SPARC计划Ⅱ期聚焦迷走神经的原因,提出了迷走神经感觉神经元的识别和研究范式,对揭示针灸作用于体表-脏腑的机制原理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辛陈荣培晶李少源王瑜陈瑜陈建德魏玮丛斌
关键词:SPARC外周神经迷走神经针灸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