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跟东
- 作品数:19 被引量:69H指数:4
-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合肥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瘦素水平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3.5±9.6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3.1±10.2岁。空腹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及瘦素水平。测定和计算体重指数、腹围与脂肪百分比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甘油三酯、腹围、脂肪百分比、HOMA-IR、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瘦素和HOMA-IR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水平呈显著相关性。
- 施有为殷丽琼周跟东付敏敏程鹏李迎霞
- 关键词: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瘦素
- 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 目的研究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3.5±9.6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3.1±10.2
- 施有为殷丽琼周跟东付敏敏程鹏李迎霞
- 关键词: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瘦素水平
- 文献传递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于三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与CAG的结果进行对比,了解DSCTC...
- 周跟东胡永胜周炳凤张晓红施有为
- 关键词:冠状动脉斑块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造影
- 文献传递
- 血小板参数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分析血小板参数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l月至2022年3月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CS患者237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n=122)、急性心肌梗死组(n=115);选择同时期冠脉造影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88)。依据Gensini评分将ACS患者分为低评分组(n=80)、中评分组(n=80)及高评分组(n=77)。比较上述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评估血小板参数联合NLR以对ACS的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NLR与Gensini评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W、NLR及高血压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PV、PDW、NLR三者联合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77~0.883,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NLR与Gensini评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ACS的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价值。
- 周浩东周跟东
-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急性冠脉综合征GENSINI评分
- 双源CT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评估双源CT(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度。方法对100例可疑冠心病、临床诊断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分别行DSCT和CAG检查,以CAG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将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结果进行整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轻度)、50%~75%(中度)和〉75%(重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CAG显示冠状动脉为1320段,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87段,可评估率为97.5%。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轻、中、重度的灵敏度分别为64.4%(1051163)、88.7%(235/265)和97.4%(1871192),特异度均为99.7%(617161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1%(1051107)、99.2%(235,237)和98.9%(187118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6171675)、95.4%(6171647)和99.2%(6171622),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DSCT和CAG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显著相关(P〈0.01)。结论DS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结果与CAG有高度一致性,能够成为可靠的临床筛查手段,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减少有创检查所带来的痛苦。
- 王建飞施有为徐少东张晓红周跟东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对6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其HRT指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评分与HRT进一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评价HR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震荡初始(TO)、动态心率震荡(T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18±1.23)%与(0.39±2.06)%;(-0.082±0.087)ms/(RRI·bpm)与(-0.148±0.104)ms/(RRI·bpm),P〈0.05];震荡斜率(T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66±0.77)ms/(RRI·bpm)与(4.46±0.09)ms/(RRI·bpm),P〈0.001)。亚组分析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髑减小(P〈0.05),TD增大(P〈0.05);冠状动脉病变评分〉10分组TS显著变小[(1.46±0.84)ms/RRI·bpm与(1.97±0.49)ms/(RRI·bpm),P=0.01],TD增大[(-0.059±0.053)ms/RRI·bpm与(-0.119±0.112)ms/(RRI·bpm),P〈0.01];各亚组TO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与HRT指标线性回归分析,TS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负相关(r=-0.296,P〈O.05),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负相关(r=-0.372,P〈0.05);TD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正相关(r=0.353,P〈0.01),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正相关(r=0.510,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尤以TS和TD变化显著;并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TD在测量时不受室性期前收缩前心率的影响,与TS联合检测可提供更客观的预测价值。
- 张晓红马礼坤张良洁周跟东周炳凤施有为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窦性心率震荡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超早期诊断价值
- 随着中国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随之而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亦不断增加,且呈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症状、胸痛持续时间、心电图...
- 王建飞张晓红施有为周跟东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超早期诊断
- 血栓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目前实现再灌注再有效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
- 周跟东张晓红班向阳程鹏汪永生时义宝施有为
-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血栓抽吸临床疗效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 60例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常规治疗组 (n =3 0例 ) ,辛伐他汀治疗组 (n =3 0 ) ,分别采用免疫单扩散法测定ACS患者治疗前后和 5 6名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及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n =5 6)外周血清中CRP水平。结果 ACS患者血清中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治疗后辛伐他汀组血清中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结论 他汀类降脂药可以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CRP水平 ,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 周跟东褚俊丁晓梅严激
- 关键词:辛伐他汀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目的观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的影响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2、3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低剂量组(2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和高剂量组(40 mg/d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疗效,记录治疗前、治疗8周后BPV、昼夜节律、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清疾病相关因子[人软骨糖蛋白(YKL-40)、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叶酸]、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统计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SBPV)、白昼SBPV、夜间SBPV、24 h动态血压平均舒张压的标准差(DBPV)、白昼DBPV、昼夜节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剂量组24 h SBPV、白昼SBPV、白昼DBPV、昼夜节律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9.53±1.73)%比(10.89±1.98)%、(9.14±1.90)%比(10.33±2.07)%、(11.56±2.78)%比(13.06±3.16)%、(4.78±1.56)%比(5.70±1.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NO、叶酸、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高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67.16±13.14)μmol/L比(60.53±12.50)μmol/L、(14.94±2.07)mmol/L比(13.83±2.28)mmol/L、(1.42±0.15)mmol/L比(1.31±0.18)mmol/L](P均<0.05);两组患者ET、YKL-40、sICAM-1、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33.63±5.15)ng/L比(37.44±5.13)ng/L、(32.68±6.16)μg/L比(36.94±6.03)μg/L、(203.78±41.19)ng/L比(249.93±50.81)ng/L、(6.78±1.03)mmol/L比(7.38±1.30)mmol/L、(2.88±0.61)mmol/L比(3.39±0.85)mmol/L、(3.14±1.05)mmol/L比(3.85±1.44)mmol/L
- 李磊周跟东李胜程鹏时义宝汪永生张晓红
- 关键词:高血压阿托伐他汀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