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馨
- 作品数:15 被引量:199H指数:9
-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丰林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被引量:27
- 2011年
- 丰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山脉的中段,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典型而完整的北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之一。本文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6项主要功能共11个指标及其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的总量为4122.90×104m3/a,固土能力为173.98×104m3/a,固碳量为63865.6t/a,释放O2的总量为170853.1t/a,积累营养物质总量为337.87t/a,吸收SO2量为2646.76t/a,削减粉尘量为376840.68t/a,提供负离子总计3.84×1023个/a。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为107273.34×104元/a,其单位面积价值为61658.43元/(hm2·a)。总价值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及固碳和释放O2的功能价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76.8%。以涵养水源价值占的比例最大,为31%,按各项生态功能价值的大小排序为:森林年涵养水源的价值>保育土壤的价值>固碳和释放O2的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净化空气的价值>积累营养物质的价值。
- 刘林馨刘传照毛子军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 小兴安岭林区地处我国北温带,森林面积500多万hm2,林木蓄积量约4.5亿m3,森林覆被率72.6%,为我国的重要林区之一。由于近一个世纪的过度开发,使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物种数量锐减,生态系统持续不断变...
- 刘林馨
-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植物多样性
- 文献传递
- 不同氮素水平下增温及[CO_2]升高综合作用对蒙古栎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被引量:42
- 2010年
-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是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重要组成树种,研究该树种对未来气候变暖的响应,可为预测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蒙古栎林的发展动态、制定合理的经营措施提供科学参考。该文旨在探讨不同的供氮水平下,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综合作用对蒙古栎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实验采用人工气候箱控制,控制条件分别为温度升高4℃(ET)、CO2浓度倍增(700μmol CO2·mol-1)×温度升高4℃(ECET)和对照(正常温度,CO2浓度为400μmol CO2·mol-1)(CK),每个控制条件幼苗的基质分别用3种氮素水平处理:N1(15mmol·L-1N)、N2(7.5mmol·L-1N)和N3(不施氮)。研究结果显示,1)在ET条件下,N1明显促进幼苗茎的高生长、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幼苗生物量的分配随氮素浓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增大。2)ECET条件下N1明显促进幼苗的高生长,但对径生长影响不显著,对幼苗总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不显著。但N1增加了地下生物量的比例。3)ET与ECET条件下幼苗叶片的碳氮比均随供氮水平降低而升高,但ECET下碳氮比的升高是由于叶片碳含量较高引起的,而ET条件下则是由于叶片氮含量的降低而引起的。ECET和ET条件较低的氮素供应水平综合作用对蒙古栎幼苗的生物量积累无促进作用。因此,在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土壤中充足的氮供给可能将促进蒙古栎幼苗的生长,增加其天然更新潜力,并增加其碳库容。
- 马立祥赵甍毛子军刘林馨赵溪竹
- 关键词:生物量分配温度升高氮素蒙古栎
- 基于创新能力的英才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齐齐哈尔大学生物学英才班为例被引量:2
- 2018年
- 以生物学英才班培养为例,探索提高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多途径立体化教学的培养方案,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生物学英才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同类院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杨晓杰赵艳刘林馨邵淑丽张东向
-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物学
- 小兴安岭红松日径向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被引量:27
- 2014年
- 利用带状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监测了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的红松树干径向生长,分别用两种数据处理方法(日最大值法与周期循环法)分析了红松径向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红松径向生长于5月中旬开始,在7月末趋于结束,最大径向生长速率出现在6月中旬。使用Gompertz生长模型能很好的拟合红松的径向生长,可以解释红松92%以上的径向变化。对于日最大值法,偏相关分析表明日径向变化与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降雨量显著相关;对于周期循环法,第一阶段(收缩阶段)收缩量主要受到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水汽压亏缺的影响。第二阶段(膨胀阶段)影响树干径向恢复的主要因子是降雨量和最高气温。第三阶段(增长阶段)对树干径向生长影响最显著的是最低气温和降雨量。应用多元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周期循环法能更加细化的分析日气象因子对红松径向生长的影响,能够更为真实地解释红松径向生长动态变化特点与规律,其中第二和第三阶段的降雨和最低气温对红松径向生长的影响最大。
- 李兴欢刘瑞鹏毛子军宋媛刘林馨孙涛
- 关键词:生长期气象因子
- 大兴安岭不同森林群落植被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8年
- 区域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是对全球温度变化最敏感的植被类型之一,其植被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和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理解该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对于未来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大兴安岭4种主要森林类型(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林)的植被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确定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交叉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4种林型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clntosh均匀度指数表现为落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表现为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林;Cody指数表现为落叶林>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Sorenson指数表现为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呈一致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逐渐降低,以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密度最高,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占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密度的35.24%、31.61%、31.70%、32.39%。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林型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Cody指数和Sorenson指数与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绝对值来看,多样性指数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高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双因素分析表明,林型对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型×深度的交互作用对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型和林型×深度的交互作用对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
- 刘林馨王健杨晓杰刘传照王秀文
- 关键词:森林群落植被多样性有机碳密度
- 红松和蒙古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升温与降水综合作用的响应被引量:12
- 2012年
- 研究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和降水格局的变化对典型植被类型建群种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的影响,对于预测森林群落的发展趋势、种质资源保育及森林抚育更新具有重要意义。以寒温带针阔混交林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种子和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法模拟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观察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与种源地相比,蒙古栎种子在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加(年均温+4.9℃,+330 mm)或降水减少(年均温+2.8℃,-249 mm)的条件下萌发率分别下降了13%和18%,但差异不显著。红松种子在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加的情况下萌发率比种源地提高了2.29倍,而降水减少时则下降了64%,不同的地点对红松的萌发率差异极显著;不同的温度、降水组合对红松和蒙古栎幼苗的生长均产生不同影响,在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加与降水减少的情况下,1年生蒙古栎幼苗的株高、基径和主根长度均有明显下降,与种源地差异显著,而对红松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或降水减少的交互作用使蒙古栎幼苗和红松幼苗总生物量下降,尤其是在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加的条件下两种幼苗的生物量最小,分别比种源地下降了62%和20%。但统计分析表明,红松幼苗生物量在3个样地间没有显著差异。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均降低了两种幼苗的根冠比,而比叶面积没有显著差异。
- 赵娟宋媛孙涛毛子军刘传照刘林馨刘瑞鹏侯玲玲李兴欢
- 关键词:生物量根冠比比叶面积
- 3种落叶松幼苗对CO_2升高的光合生理响应被引量:15
- 2010年
-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CO2升高对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Herry.),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Carr.)和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Rupr.)当年生和1年生幼苗的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升高使3种落叶松光饱和光合速率(Pmax)和呼吸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长白落叶松当年生和1年生幼苗Pmax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1%和83%,日本落叶松当年生和1年生幼苗Pmax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1%和94%,而兴安落叶松当年生和1年生幼苗Pmax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2%和106%。除兴安落叶松外,CO2升高使所有落叶松当年生幼苗的光补偿点(LCP)下降,说明当年生幼苗对CO2浓度升高的反应更敏感。CO2升高使日本落叶松当年生和1年生幼苗光饱和点(LSP)都升高,反映了其光合作用提高的潜力较大。CO2升高条件下,除1年生兴安落叶松外,其他处理的落叶松最大量子效率(AQYmax)均增加。比较分析表明,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日本落叶松的生长潜能可能最大,具有较强的生态优势,长白落叶松次之,兴安落叶松最小。
- 毛子军赵溪竹刘林馨姜海凤
- 关键词: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兴安落叶松光合作用
- 扎龙湿地两种表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形态学特性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为了比较芦苇不同生长发育性状,本研究利用显微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普通芦苇和铁秆芦苇的形态结构特征。二者株高、叶宽、叶长和茎粗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植株鲜重、干重、叶表皮气孔数、气孔长径和气孔宽径指标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茎厚壁组织厚度和维管束直径差异极显著(p<0.01),薄壁组织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种子形态指标差异均极显著(p<0.01),铁秆芦苇种子的长、宽更长及千粒重更大。结果表明铁秆芦苇是芦苇的一种新的生态型,为优异的芦苇种质资源。本研究为筛选优质的芦苇种质提供数据参考。
- 范震宇杨静远杨晓杰焦德志刘林馨李大皓
- 关键词:扎龙湿地芦苇表型
- 不同地理种群两针松光合和生长特性的差异被引量:7
- 2010年
- 为认识两针松中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长白松(Pinus sylvestrisvar.sylvestriform 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光合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特征,在其自然分布区内选择地理和气候差异显著的9个地理种群,采集成熟种子并播种于东北林业大学温室,2 a后,测定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相关因子,并同时测定幼苗的株高和基径,比较种间和地理种群间差异。结果表明:赤松、长白松和樟子松种间最大光合速率(p=0.34)、呼吸速率(p=0.15)和表观量子效率(p=0.18)的差异均不显著;地理种群间表观量子效率(AQY)差异显著(p=0.08),其中兴凯湖种群表观量子效率最高,为0.084 5±0.002 4 mol CO2.mol-1photons,较其他种群高13.10%159.23%。地理种群间呼吸速率(Rd)差异显著(p=0.01),黑河和兴凯湖种群的呼吸速率最高(分别为1.62±0.18μmol CO2.m-2.s-1,1.52±0.30μmol CO2.m-2.s-1),安图和东宁种群的呼吸速率最低,分别为0.40±0.01μmol CO2.m^-2.s^-1,0.34±0.03μmol CO2.m^-2.s^-1。地理种群间最大净光合速率(Pm ax)差异显著(p=0.02),其中兴凯湖、东宁、韩国、鸡东、二道白河、红花尔基种群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均值为18.36±1.81μmol CO2.m^-2.s^-1,高于安图、漠河、黑河种群。安图、漠河、黑河种群间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均值为12.57±0.86μmol CO2.m^-2.s^-1。地理种群间的株高和基径差异均显著,其中韩国种群株高最高,黑河种群最低;基径兴凯湖种群最高,安图种群最低。株高和基径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3倍。两针松针叶的光合能力及其一些相关因子的地理种群间差异可能是其光合机构对种源地环境条件长期生理适应的结果。
- 马立祥王秀伟毛子军刘林馨孙涛
- 关键词:地理种群光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