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
- 作品数:20 被引量:83H指数:3
- 相关机构: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价值本质的自我澄明:观念史视角的合理介入被引量:3
- 2017年
- 价值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人类的历史与制度文化实践中关于社会真价值(规范与规制方式)的寻索与证成历程表明,迄今为止,智识层面上,人类思维有关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仍然是一个语义模糊、意象迷离、难定一尊的纷争性领域。真实的情形是,对于究竟何谓价值以及以何种方式呈现某种合理的价值等,囿于背景差异和话语范式的不同,导致理解和认知上的歧见丛生,属思想史的常态。现代观念史的方法及其逻辑,旨在强调淡化或者模糊观念得以可能的历史、文化、制度、生活甚至狭隘化的地方性知识的偏狭与定见,强调基于特定的学术共同体内之约定性命题的跨时空性与即时性观照,从而遵从情景性场域,为介入其中的不同主体提供一个基于自觉、自主、自由基础上的选择性机会和权利。此一分析视角旨在颠覆文化研究中的"中心"和"边缘"的主观性强制划分,对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言说价值的本质及其生存的真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 袁祖社
- 关键词:观念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及其建构被引量:2
- 2018年
- 自由问题是现代政治思想聚焦和界分的最主要议题之一。面对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强势话语和社会主义自由观话语权的弱势现状,我们亟待建构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创制了社会主义自由观及其经典话语体系,它遭遇了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各种"话语权挑战"。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自由在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获得新确认和新阐释。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根据,提炼和概括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自由元素和自由精神,批判自由主义自由观,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中国古代尤其是近现代自由思想,这是建构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立足点、着力点和生长点。
- 寇东亮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规则主义伦理学的反思被引量:2
- 2020年
- 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这一人类灾难,功利主义者指出严格的禁足措施有可能比病毒本身的危害更大。但功利主义这种将一切价值化约为后果的理解方式存在着诸多缺陷,它所预设的抽象的合理性亟待认真反思。功利主义暴露的现代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特征与现代社会的技术化科层制恰恰形成合谋。结合此次疫情的应对措施以及相关的医疗实践问题,可以从美德伦理学角度对规则主义的伦理学作出检讨。应该以展现美德的方式来应对厄运,对技术的统治性地位要保持警惕,还应从人性及其美德出发来理解伦理学和伦理生活。
- 刘佳宝
- 关键词:功利主义规则主义美德伦理学命运人性
- 向智慧而生——理性关系建筑学开辟的归途
- 2021年
- 现代否定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传统,它所肯定的是什么呢?启蒙以来知性的乐观态度吗?解释学基于体验的多元化理解吗?由现代人性的危机促成的世界整体关系的转折吗?现代性的强劲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创造力量,其衰微则表明智慧的法度并非源于人自身,无法由人来创造。智慧在每一个历史时代皆先行于哲学,哲学秉承了智慧所给予的对人性的知,将之保藏在逻辑的说服力中,纯粹思即纯粹的自我说服。这是哲学理性的人性力量,也是其生活的真实性。理性关系建筑学通过理性关系的不同形态展现哲学与智慧的关系,围绕着这一关系辨别理性与自身的区分——自然理性、世界理性和哲学理性。在此基础上,当下思想对历史、世界和语言的合理把握是现实的可能性,是值得推荐的。
- 戴晖思小云
- 当代“中国价值”的“在场性”
- 2017年
- “中国价值”作为中国关于面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社会的方案和智识性表达,与体现了新文明精髓的当代“中国精神”的生成,在深层思想旨趣上内在相通。其自我证成与确立,关乎面向未来的整体性的中国国家形象;其语义所指,是以自信和前瞻性的姿态,在反思性批判和超越性意义上,基于文明形态之质性判别、比较、寻绎、对话和实践观照与选择甄别等,依照自己所认定的合理的方式,对中华民族、
- 袁祖社
- 关键词:在场中国国家形象语义所指文明形态
- 公共性与公共诠释的中国逻辑研究论纲被引量:3
- 2018年
- 学理性意义上原本作为政治哲学理论、话语范畴的"公共"、"公共性",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进入诠释学,获得独特的具有相对普遍意义的诠释学资质与功能,是一个需要慎思明辨的新问题。一方面,"公共"、"公共性"本身就是一个随时代变迁、视界转移,其语义本身需要不断诠释的纷争性学术场域。迄今,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理论依然没有在其深层意义上达成应有的共识。另一方面,除非"公共诠释"的对象及所提出、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方法是全新的,否则,就会因难以获得范式上的自足、自洽性,而无法在诠释学领域立足。此外,现代哲学诠释学所面临着的传统的包括意义呈现的"相对主义",以及因哈贝马斯和伽达默尔的争论所引发的"批判性介入"何以可能等诸多依靠自身无法得到最终克服的根本性难题和困境,"公共诠释"在这方面能否以及如何有新的建树?对此,既需要立足观念史的意义对"公共"以及相关问题做有针对性的梳理和辨析,同时更需要对使得"公共"、"公共性"成为可能和现实制度、文化以及整个社会普遍的公共性认知水平和普遍自觉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和评判。
- 袁祖社
- 关键词:公共性中国逻辑
-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本然关系之多视域解蔽及其效应被引量:3
- 2020年
- 既有研究仅着眼于文献性视域,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或判定为同质关系,或判定为异质关系,从而遮蔽了其本然关系。从综合性视域看,二者分属本体论、世界观范畴。前者通过揭示作为世界的全部人类历史得以可能的前提,供给后者赖以生成的基础和根据,对于后者而言居于逻辑上位地位;后者基于前者所供给的根据和基础,形成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前者而言居于逻辑下位地位。但后者的世界观属性和前者的本体论属性,使得二者又具有总体与局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这样,后者对前者又居于逻辑上位地位,前者对后者又居于逻辑下位地位。前者与后者逻辑相互贯通,内容相互结合,共同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完整内容。对二者本然关系的解蔽,使二者得以各归其位,各禀其性,健康发展。
- 肖士英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视域
-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三个王国”的自由思想被引量:5
- 2021年
- 劳动概念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劳动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命门。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自由意蕴,遭遇不少西方学者的持续质疑、误解甚至否定。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是一个关涉人类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总体性和历史性范畴,蕴含历史本体论、历史批判论和历史目的论意义,具有三重辩证意涵和自由意蕴。具体来说,在历史本体论层面,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凸显“必然王国”的自由;在历史批判论层面,劳动作为“谋生手段”,凸显“偶然王国”的自由;在历史目的论层面,劳动作为“第一需要”,凸显“自由王国”的自由。
- 寇东亮
- 关键词:自由王国
- 习近平党史观蕴含的人民旨蕴被引量:2
- 2022年
- 习近平党史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理论逻辑生成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实践创造了伟大历史,对伟大历史的理论逻辑进行时代性总结,可从党史观的角度加以梳理。习近平党史观抓住蕴藏在党史内的人民主线,围绕人民根基、人民主体、人民中心确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历史的实践竞合。在实践竞合中,习近平党史观再次阐述新时代党史观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至上的人民旨蕴,并从人类世界视域阐述人民的世界性,彻底澄清新时代党史观的人民时代价值和人民实践价值。
- 王国兵雷龙乾
- 从“感性现实”到“自觉实践”: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哲学释读被引量:2
- 2017年
- 人是全部哲学研究的聚焦点,所有哲学都把人的规定性设准为"自由"来展开对"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总是按照"人–是–存在"的主观式、直线式和绝对式的逻辑来研究,结果导致把人和自由都抽象化,导致抽象阻隔具体和逻辑阻隔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实践感性出发,按照"感性需要–对象世界–实践自觉"的逻辑展开研究,从而确认具体的人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来实现对人自己的占有和对对象世界的占有,肯定了作为类存在的人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自觉自由"。
- 王国兵雷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