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QH1103)

作品数:12 被引量:80H指数:6
相关作者:陈晓东周连汪庆庆丁震张秀珍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示范点”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污染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空气污染
  • 2篇高温
  • 2篇PM10
  • 2篇PM2
  • 2篇PM2.5
  • 2篇脆弱性
  • 1篇应对气候变化
  • 1篇知晓
  • 1篇知晓率
  • 1篇人口死亡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适应性
  • 1篇室内空气污染
  • 1篇试运行
  • 1篇能见度
  • 1篇气温
  • 1篇气象

机构

  • 8篇江苏省疾病预...
  • 8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哈尔滨市疾病...
  • 2篇济南市疾病预...
  • 2篇南京市栖霞区...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南京市疾病预...
  • 1篇深圳市南山区...

作者

  • 8篇陈晓东
  • 7篇周连
  • 5篇汪庆庆
  • 5篇丁震
  • 4篇张秀珍
  • 3篇金银龙
  • 3篇吴俊
  • 3篇兰莉
  • 3篇杨超
  • 3篇李永红
  • 2篇王秦
  • 2篇乔冬菊
  • 2篇高菡璐
  • 2篇崔亮亮
  • 2篇徐东群
  • 2篇赵娜
  • 2篇程义斌
  • 2篇李诚
  • 2篇于永
  • 2篇梁巍

传媒

  • 4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环境卫生学杂...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医疗卫生人员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了解医疗卫生人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选取南京市16家医疗卫生单位393名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中,气候变化分别列第八位和第五位;气候变化知晓率86.2%,正确知晓率为(71.9±25.3)%;获取知识途径主要为网络(87.0%)、电视广播(84.5%)、报纸书刊(79.6%);影响气候变化正确认知因素为是否愿意参与相关工作、是否参加过培训、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结论专业人员对气候变化的知晓率较高,但关注度、相关知识的认知正确率有待提高。开展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是提高认知正确率的有效途径。
汪庆庆陈晓东周连张秀珍熊丽林于永戴屹纪琴
关键词:气候变化知晓率
卫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减缓评估基线调查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了解卫生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的观点、态度和建议,评价卫生系统脆弱性和适应性,探索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研究方法。方法召开座谈会,采用参与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应用H表格,对回答结果进行分值量化和分析评估。结果被调查卫生管理人员认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群健康的脆弱性严重,卫生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障碍也比较严重,对卫生系统持续、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尚未达到比较有信心的程度,认为目前适应气候变化,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可持续性一般。结论有些明显受气候影响的健康威胁所提出的挑战已超越了公共卫生的应对范畴,应建立多级防护系统,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威胁。
兰莉杨超高菡璐梁巍乔冬菊赵娜李诚
关键词:气候变化脆弱性卫生系统
南京市居民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污染认知情况的调查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居民对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认知情况调查,了解居民对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的知晓情况。方法通过自愿报名方式,调查南京市某区85户家庭,随机选择1位成人居住者进行空气颗粒物污染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5份,62%的调查对象认为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污染重要。69%的调查对象认为室内空气会存在颗粒物(PM10和PM2.5)污染。70%的调查对象认为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是物理、化学、病原体等的综合性污染。但对于室内空气污染类型,关注甲醛污染的比例最高占89%。结论南京市居民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认知度较好,对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关注度正在提高,但对甲醛关注度仍然最高。
吴俊周连丁震陈晓东张恒东纪琴周云王秦徐东群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PM10PM2.5
南京市1973~2008年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1973~2008年南京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方法收集整理1973~2008年南京市气温、气压、能见度和风速资料,运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其年度差异和变化趋势。结果 1973年到2008年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最低值为14.73℃(1980年),最高值为17.03℃(2007年),上升幅度为1.39℃,不同年份段能见度呈直线下降趋势(14.13km下降到5.94k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露点温度、海平面气压呈高度相关(r≥0.75),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8、0.947、0.924、0.790。结论南京市35年来气候在逐渐变暖,且最近20年期间有加速上升的趋势。
周连陈晓东张秀珍纪琴朱宽远程义斌金银龙
关键词:气温气压能见度风速
脆弱性减缓评估法在卫生部门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干预效果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卫生系统应对热浪的脆弱性,评估"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项目采取的适应措施的效果。方法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项目实施前后,用脆弱性减缓评估(VRA)方法了解南京市卫生系统对当前气候的脆弱性评估、未来气候风险评估、卫生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障碍、卫生系统持续应对能力4个指标的看法,比较VRA分值的变化。结果 4项指标分别提高0.9、1.2、0.9、0.9分,增加率分别为39.1%,66.7%,42.8%和27.3%;总得分增加1.0分,增加率为41.7%。通过GEF项目的实施,参与者认为目前及未来热浪对健康影响的脆弱性从严重降低到一般,卫生系统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障碍从严重降低到一般,对卫生系统持续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的信心从一般增长到比较有信心。结论建立早期热浪预警体系、开展健康干预、技能培训等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卫生部门对热浪的应对及适应能力,政策和经费投入仍是目前和未来的阻碍因素。
汪庆庆李永红于永丁震陈晓东
关键词: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管理
近10年南京市典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分析2001~2010年南京市典型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01~2010年南京市3个典型区域大气中S02、N02和PM10的日平均浓度。结果10年间SO2日均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但总的趋势上升(R^2=0.050,P〈0.001),NO2日均浓度先缓慢上升后小幅下降,但总的趋势上升(R^2=0.070,P〈0.001),PM10日均浓度总的趋势下降(R^2=0.041,P〈0.001);SO2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PM10。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结论南京市大气主要污染物为NO2和PM10且颗粒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形势较严峻。
崔亮亮周连陈晓东张秀珍汪庆庆吴俊丁震
关键词:大气污染SO2PM10
工业区大气PM2.5中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大气PM2.5中金属元素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2008--2009年每月7d连续采集PM2.5样品,检测其中铝、钛、钒、铬、锰、钴、镍、铜、锌、砷、硒、钼、银、镉、锡、锑、钡、铊、铅19种元素质量浓度。结果2008年和2009年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113、76μg/m2。19种金属元素中,锌、铝、铅、锰、铬的质量浓度占所检测金属总质量浓度的95.5%,为PM2.5中富集元素;铝等17种金属呈现季节性变化,春秋两季或春季质量浓度升高。钛、钒、锰、铜、锌、砷、硒、银、镉、锡、锑、铊、铅的质量浓度与PM2.5浓度的r值为O.536~0.767(P〈0.01),部分金属元素与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的/r/值为0.185.0.507(P〈0.05),与温度、气压无关。非霾日、轻微霾日、轻度霾日PM2.5中铝、铬、锰、铜、锌、砷、硒、镉、锡、锑、钡、铊、铅等13种金属质量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4.226~9.870,P〈O.01),多数金属质量浓度呈现随霾的污染等级(非灰霾~轻度灰霾)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PM2.5中金属质量浓度与季节、PM2.5浓度、风速、湿度有关联,灰霾天气时大气金属元素含量较高。
汪庆庆周连陈曦陈晓东
关键词:PM2金属空气污染
2007-2011年高温对哈尔滨市区人口死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高温对哈尔滨市区人口死亡的影响。方法分析哈尔滨市近5年来的气候特点,以32℃为临界点,区分"热日"、"非热日"。在此基础上,分析哈尔滨市区2007-2011年夏季(6-8月份)日最高温度与总死亡数、年龄、性别死亡数的关系,并对人口死亡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哈尔滨夏季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月份,最高达37.8℃。当气温超过29℃以上时,死亡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热日"与"非热日"死亡数之比为1.23∶1(F=6.91,P=0.030 3);老年人对热更敏感。结论哈尔滨的高温天气对人口死亡有显著影响。
兰莉高菡璐梁巍周丹乔冬菊赵娜李诚杨超
关键词:高温
深圳市2014年居民热浪期间适应性行为调查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了解深圳市居民高温热浪期间所采取的适应行为现状,分析适应行为与中暑之间的关系。方法2014年1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623名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学特征、对热浪的认知、热浪期间的自发性适应行为及过去1年是否发生过中暑。采用χ~2检验对各组率进行比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适应行为与中暑关系。结果深圳市居民对热浪知晓率为69.5%,居民风险评估平均得分为(3.53±1.05)分;热浪期间,有621人采取至少1项适应行为,其中"多喝水"这一行为使用率最高(93.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热浪期间"外出乘坐空调车"、"多喝水"、"穿浅色衣服"和"减少户外活动"为居民发生中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深圳市居民对热浪知晓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居民在热浪期间采取了适应行为,部分适应行为对防止发生中暑能起到一定作用。
彭朝琼余淑苑廖玉学方道奎段永翔严宙宁牟敬峰
南京市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试运行效果评估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分析和评估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南京市的试运行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月15日至9月30日预警模型发出的预警信号数,比较预警信号与试点医院同期门急诊、住院病例的相关性,以中暑病例评估模型的灵敏度和错误预警率。结果观察期间共发出预警信号170条,平均每日2.18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暑、总健康风险各占信号总数的22.9%(39/170),17.6%(30/170),18.8%(32/170),17.6%(30/170),22.9%(39/170)。不同预警级别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和住院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和Ⅱ级预警的就诊数均高于0级(P〈0.05或P〈0.01);不同预警级别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门急诊和住院病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健康风险预警与当日气象高温预警均呈正相关(rs值为0.650—0.724,P〈0.01)。中暑预警灵敏度为72.7%(8/11),中暑错误预警率为34.9%(22/63)。结论预警系统信号发出及时,运行状况良好,对儿童呼吸系统发病和中暑的预警准确率较高,但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汪庆庆李永红丁震周连陈晓东金银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